课文《乡下孩子》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采用词语突破法,引导学生自悟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农村广阔天地有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第2、3小节。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课文。 2、学会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揭示课题,解题。
二、初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记忆字形。
四、当堂巩固。
1、板书课题:4、乡下孩子。 2、乡下孩子:农村里的孩子。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妈怀唱野菊曲菜皮坏嘴
3、理解词语。
欢唱:欢乐地唱。
编织:本课指编成故事。
含:将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
动听:好听。
4、各人练读课文。
1、出示:妈、怀、唱、野、菊、曲、菜、皮、坏、嘴。2、重点指导:皮、野(认识里字旁)、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课题。 1、自读课文。2、认读生字。 3、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5、指名读课文。 1、认读生字。2、自学笔顺表。3、交流记忆方法。4、描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题,帮助学习课文。 自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给学生创造更多朗读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 学习生字笔顺是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的基础。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采用词语突破法,引导学生自悟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
2、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农村广阔天地有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第2、3小节。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巩固。
二、分析理解。
三、总结全文。
四、指导背诵。1、书空下列字的笔顺。
皮、野、嘴。
2、说出下列偏旁的名称及含有该偏旁的字。
(一)1、指名读。
2、理解曾是。(曾经是,以前是)
3、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是什么意思?(这里比喻,说明自己在幼年时就会在妈妈怀里唱歌了。)
4、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是什么意思?(这也是比喻,指自己幼年时就被爸爸背着到处跑。)
5、野菊开在什么地方?
6、齐读。
(二)
1、指名读。
2、看图:女孩身旁空中飞舞的是什么?它们飞舞的姿态怎么样?为什么捉一只蝴蝶,就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呢?
3、指导读。突出捉蝴蝶编故事 含草叶吹歌曲。体会孩子嬉戏时的活泼愉快和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
1、指名读。
2、撑圆了小猪的肚皮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逮了一串小鱼就会乐坏了馋嘴的猫咪?乐坏是什么意思?
4、这一段体现了乡下孩子什么样的特点?(四)
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写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
(为了说明乡下孩子这么聪明能干的原因是在于他们生长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爱到了培养的锻炼。)
3、齐读。
这首诗讲的是乡下孩子生活富有情趣,他们聪明能干,正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成长起来。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背诵,同学练背。
3、同桌互背,教师指名背。1、书空下列字的笔顺。 皮、野、嘴。2、说出下列偏旁的名称及含有该偏旁的字。 1、指名读。 6、齐读。 1、指名读。 1、指名读。2、回答问题。 1、指名读。(为了说明乡下孩子这么聪明能干的原因是在于他们生长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爱到了培养的锻炼。) 2、齐读。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同桌互背,教师指名背。3、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复习巩固,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学习的情境。 学习课文,启发想象,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乡下孩子的天真活泼。 了解乡下孩子快乐的生活,感受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 总结课文,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朗读背诵,养成良好习惯。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用动听说一句话。
3、选择合适的字填空。
串 片 只 头 篮 朵 条
一( )菊花 一( )黄鹂 一( )小鱼
一( )小猪 一( )草叶 一( )野菜
六、作业。
1、写出下列字的偏旁,再写出笔顺。
曾( )( ) 编( )( )
含( )( ) 挖( )( )
猪( )( ) 坏( )( )
2、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土 ( ) ( ) 不 ( ) ( )
只 ( ) ( ) 者 ( ) ( )
扁 ( ) ( ) 寺 ( ) ( ) 通过必要的引导,让孩子们体会乡下孩子的欢乐和自在。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4、乡下孩子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捉蝴蝶含草叶挖野菜 幸福 快乐 勤劳 教学反思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