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报告

文章 2019-07-11 00:17:40 1个回答   ()人看过

课题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确定为省级青年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

课题《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经过充分准备,认真研讨,规范开题,力求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课题名称:《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基金会在公布《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时指出,保障儿童权利应该尽早入手,因为通过健康投资以及提供社会服务等措施,在儿童的健康、教育和营养方面进行早期投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将来必然会产生丰厚的回报。这表明,儿童的早期教育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重视和发展婴幼儿早期教育。2003年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10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强调发展幼儿教育,提出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为每个0—6岁的婴幼儿及其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早期教育服务。”这些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早期教育的发展,为推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

亲子园课程,是专门为0—3岁婴幼儿设计的教育摸式。它能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大脑潜能的开发,促进其在身体、生理、心理、行为诸方面得到健康平衡的发育和发展,使其获得多种早期经验,为今后身心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所以,我们力求创设一套科学、全面、系统、有效的课程设置和活动设计,以提高教师组织亲子活动和进行亲子教育技能为重点,帮助0—3岁婴幼儿家长完成教育理念和行为上的改变,从实质上改善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孩子的身心健康水平。

我们认为,《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这一课题,旨在填补0—3岁婴幼儿教育的空白,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得以提高,使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日趋科学,使宝宝的潜能开发更为充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助于推进我国亲子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0—3岁婴幼儿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对宝宝学习和发展的关怀、支持和熏陶,为宝宝创造直接安全的、具有激发性的环境,鼓励他们操作、探索、尝试,使他们在挫折和经验中进行学习。

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科学的证实。如婴幼儿心理学的理论证实,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早在20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平特纳(R.Pintner)经过研究认为,儿童从初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快时期。1925年美国儿科医生格塞尔(A.Gesell)指出,在学龄前阶段,大脑发育的速度快,儿童6岁前大脑的大部分几乎都成熟了。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怀特(White)认为,如果一个3岁的幼儿,在与学术上有关的各方面,如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迟开发6个月或更多一些时间,那么,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业经历中获得成功。1964年,根据对近千名儿童多年的观察研究,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把17岁青少年所测得的普通智力水平作为100%的话,那么,大约50%的智力发展是在出生到4岁内完成的,30%是在4—8岁完成的,大约20%是在8—17岁完成的。这就是说,学龄前这个阶段的智力发展几乎占80%,而出生后的头4年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等于随后的13年的总和。布鲁姆的这项研究成果已经日益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公认。据美国1975年的调查,这项研究成果被列为15年来“最有意义的”一项教育研究。众多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为0—3岁婴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如何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发展,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

婴幼儿早期教育较系统的理论出现在19世纪初,早期教育的实践记录散见于古代的许多著作中,但详细的、系统的、有意识的早期教育尝试首推19世纪初威特对儿子卡尔.威特的成功的教育。他在当时遗传论占优势的德国,用自己的实践宣布“1—5岁期间的教育会产生惊人的成果”。

亲子园教育是20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之前,美国没有亲子园,0—3岁的婴幼儿教育在家庭或社区中进行;瑞士有很多婴幼儿的教育,但一般都是保健医生从事;香港有一些儿童活动中心,有类似亲子园的教育方式;而台湾特别开放,私立亲子园居多,最早关注到0—3岁孩子的教育市场,于是有了第一家亲子园,名叫“工体翻斗乐启智中心”。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婴幼儿早期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有关0—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多。如庞丽娟/李辉合著的《婴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徐云主编的《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鲍秀兰主编的《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楼必生著的《科学教育:先学前期儿童潜能开发——03岁儿童潜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武汉大学的“零岁教育方案”等。这些研究都从某一个层面对0—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进行了论述,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可谓成绩卓越。

从98年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很多亲子园。那时开亲子园的,并不都是从事幼教工作的,而是看中了这个市场和商机,因此在办园理念和课程设计等方面有很多偏颇。对于什么是亲子教育,什么是亲子园课程,并没有一个很规范、很统一的定义。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许多做法缺乏理论的支撑;2、实践研究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显出预期的效果;3、商业炒作成分较多,研究成分较少,影响方案的科学性和生命力;4、这些研究大都各自为政,所研究的只是侧重于该领域的某一方面,显得零星而不全面。在这种状况下,开发和研究一种适合0—3岁婴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亲子园课程,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将从婴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发展敏感期出发,以多元智能为理论支撑,运用蒙台梭利、奥尔夫音乐和感觉统合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婴幼儿的早期潜能开发。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研究内容:

1、亲子园课程的特点、设置与开发。

2、亲子园课程对家庭亲子教育实施的辅导。

3、亲子教育活动中构建“三方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4、亲子游戏中的生活教育和快乐体验。

5、构建“亲子教育课程案例信息库”。

研究重点:

1、亲子园课程的特点、设置与开发。

2、亲子活动的案例设计与课后反思。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研究对象: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4~2011.6):

(1)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及分工,收集专题情报并进行分析。

(2)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亲子园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及家长对亲子园课程的需求。

调查我市其他亲子园的课程设置及有关情况,以便参考借鉴。

2、实施阶段(2011.6~2011.2):

(1)对亲子园教师和家长进行0—3岁婴幼儿的教育教学指导。

(2)以亲子游戏为载体,组织开展0—3岁婴幼儿亲子游戏活动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3)为0—3岁婴幼儿家长和亲子教师开设讲座,增强科学育儿常识,建立良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师行为方式。

3、总结阶段(2011.2~2011.6)

(1)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构建“亲子教育课程案例信息库”。

(2)撰写研究报告。

我们将通过两年的时间,对实践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我们期望:总结出一套改善0—3岁婴幼儿家庭实施亲子教育的经验,编撰一套亲子活动设计,在本亲子园中进行实践,并向外推广,努力促进本亲子园及我市0—3岁婴幼儿早教水平的提高。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课题人员组成情况:

组长:徐剑媚

副组长:乔迪

组员:王影、秦娜、秦绪静、房雪华、闫环、刘凌、彭静、曹颖、吴伟、徐倩

以上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说谈唱跳画等专业技能丰富扎

实,对亲子教育的理论有所研究,且承担本亲子园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八)现有基础

1、我市和我校、我园领导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都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支持。

2、完善课题组的组织管理工作。由亲子园园长、执教教师与既是家长又是

老师的教师,共同组成题组,由专家指导,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便于研究资料的获得。

3、为充分利用,人尽其材,课题组进行自我调整,分为四大组:调查实验

组、执教组、家教延伸指导、案例设计组,进行统筹协调。

4、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核心人员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多篇教育教学论文

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在专业幼教杂志上,他们长期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对亲子园教学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进行研究的实验基地。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将不断学习,丰富和充实教科研理论水平,提高教科研能力,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研究成员现已开始定时、定制度,规范地进行课题研究。

(九)经费估算

包括上机费、材料费、调查费、印刷费、教师学习费用等,预计研究经费需10000元。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