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中的基础。在当前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工作大局中,忻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定粮食生产为重要任务,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目标,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以落实各个项目为抓手,努力探索转型跨越发展之路。近年来,由于粮食直补政策贯彻有力、天公作美、农户积极投入生产资料,全市粮食生产连续5a实现增产增收,但由于存在人多可耕地少、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粮食生产仍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望引起各级高度重视。
1粮食生产情况
1.1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产量增长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精神和部署,大力抓好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全市粮食作物生长期间气候适宜,降水分布较均匀,无干旱和大范围的病虫灾害,粮食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2.59万hm2,比上年减少0.13万hm2,同比下降0.3%;粮食产量17.7亿kg,比上年增加0.75亿kg,同比增长4.4%。其中,玉米面积24.28万hm2,减少0.92万hm2,同比下降3.7%,产量13.75亿kg,增加0.5亿kg,同比增长3.8%;豆类面积4.75万hm2,减少0.19万hm2,同比下降3.8%,产量0.6亿kg,减少0.1亿kg,同比下降13%;薯类面积4.72万hm2,减少66.67hm2,同比下降0.2%,产量1.35亿kg,与上年持平。
1.2近5a粮食生产情况分析
1.2.1面积基本稳定、总产单产持续增长2009-201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态势,总产单产持续稳定增长,2014年全市粮食面积42.59万hm2,比2009年增加0.87万hm2,增长2.1%,年平均增长0.4%;粮食总产17.7亿kg,比2009年增加6.3亿kg,增长55%,5a平均增长9.2%;单产277.1kg/667m2,比2009年增加94.6kg/667m2,增长51.9%,5a平均增长8.7%。
1.2.2玉米薯类比重先升后降、豆类比重下降一方面从播种面积来看,2014年,全市谷物面积占粮食面积的比重为77.7%,比2009年提高1.7%,其中,玉米面积占粮食面积的比重为57%,比2009年提高1.9%;豆类面积占粮食面积的比重为11.2%,比2009年下降2.7%;薯类面积占粮食面积的比重为11.1%,比2009年提高0.9%。另一方面从产量来看,2014年,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为77.7%,比2009年下降0.7%;豆类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为3.3%,比2009年下降1.5%;薯类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为7.6%,比2009年提高0.7%(见表1)。
2粮食生产因素分析
2.1有利因素
2.1.1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民提升了种粮积极性从2004年开始,连续11a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免除农业税,惠农补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的积极信号,不断提高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这一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种粮热情,有利于粮食产量稳定发展。
2.1.2农村土地流转效果初显农村土地流转可形成多赢局面:一方面,固定的流转收益和给承包者打工赚取的工资收入,不但使农民获得好的收益,外出打工农民也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能专心外出发展;另一方面,土地集中吸引业主投资建设各类生产基地和企业,可以为当地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民们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一举两得。
2.1.3科技支撑效果显著2015年,全市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的推广应用继续加强。如玉米上高产耐密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宽窄行、宽行窄距、宽行穴种等模式的推广,以及马铃薯上脱毒种薯的应用,杂粮上谷子、豆类等地膜覆盖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特别是谷子上杂交谷子+地膜覆盖+机械化穴播等复合技术的推广应用,使谷子667m2产翻了番,由原来的一二百千克发展到目前的三四百千克,高产田可达千斤以上。
2.2不利因素
2.2.1粮食生产持续增长压力较大近年来,国家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人工费用高位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使惠农政策效果缩水。加上粮食生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大,比较效益偏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政策激励效应相应减弱,近年集中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基本都直接惠及农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外部“输血”式的激励效应会递减。
2.2.2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下降,直接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滑。辛辛苦苦种了大半年的农作物收入没有在外务工一个月收入多,农民感觉种地不划算,从而影响发展农业的生产积极性。
2.2.3农民应对市场变化主动性不足由于农民商品意识淡薄,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农民普遍面临信息不准、市场不明的窘境,生产中存在盲目性、趋同性,产品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不明显等困难。农户在种植(养殖)品种的选择上,从众、跟风现象比较普遍,市场细分、差异化经营不明显,以至农产品价格“过山车”现象层出不穷,导致生产经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造成部分行业增产不增效,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不仅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还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更是国家安全的物质保障,事关改革发展、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粮食问题放在首位,认真落实粮食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制,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粮食生产,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3.1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
继续把国家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宣传好、落实好,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在稳定种粮面积的同时,通过推广优良品种,运用先进种植技术,促进种粮效益的提高,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以财政资金为导向,村组和民间资金为重要来源的多渠道投资机制。强化民主管理和主人翁意识,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工程,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
3.3搞好农业经济综合服务
一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抓好新品种和配套新技术推广,强化培训指导,充分发挥新品种新技术的增产增收效益。二要加强农资监管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规范农资供应市场,抓好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坑农事件。三要加强农产品营销和农产品价格监管。提高农民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产品的流通费用,使农民充分实现涨价带来的收益。四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切实解决农户市场信息把握问题、农业技术的支持问题和开拓销售渠道问题,降低农业风险,避免因信息不及时而影响效益。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