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律》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内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1、教材p56~58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开门见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算律”。
2、看:(运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律”指什么?那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
3、想想,今天会研究哪一种运算的规律?为什么先研究加法?(一年级先认识加法)从几步计算研究?(一步)
4、好,我们就从简单的入手,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好吗?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
仔细看图,你能提一个最简单的用加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吗?
预设:跳绳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怎样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
17+23=40(人)23+17=40(人)
观察第一组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引导板书:28+17=17+28
那第二组两个算式呢?板书:17+23=23+17
3、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4、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
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想一想,以前学习中什么地方用过它?
引入:简单的研究过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稍微复杂一点的,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呢?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
问: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三)比较两种运算律的异同。
说说两种运算律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谁算得快。完成第三题。
4、拓展560+(140+70)=(□+□)+□
(64+□)+27=64+(□+27)
71+68+□
你认为□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这一节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基础。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中学会学习。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做得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现实的问题情境、有趣的数学游戏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上课伊始,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根据提供的信息来选择所提问题有联系的条件进行分析、计算,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二、注重策略方法,指导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一开始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得出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去学习加法结合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结合律,合理地构建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猜测中产生举例验证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等。我适时提出这样的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都相等呢?”学生不敢肯定,有了举例验证的内在需求。二是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课上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独立举例是很有限的,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共同举例,达到资源共享,丰富了学习材料和数学事实,知识的归纳顺理成章。三是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这样的思维方式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三、及时评价、鼓励。
在课堂上我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捕捉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当然,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少遗憾。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准确把握好每一个孩子,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整节课,由于新授部份花的时间较多,显得有些拖沓,有些细节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加强,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挖掘,不断学习。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