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的故事-生活随笔

文章 2019-07-10 21:43:40 1个回答   ()人看过

十几年前我还住在西三环外,上班经常忙得头晕脑胀,会就近找个美发厅,洗个头,按摩一下。

一天,我正闭目享受按摩,就听身后的服务员在和另一个小姐妹聊天:“嗳,你知道吗?咱们旁边的莲花池公园可不简单呢,有3000多年历史了,辽、金两个朝代建都北京,莲花池都是都城的重要水源,所以有种说法,叫‘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我昨天去玩时,湖里开满了莲花。”

小姑娘的声音里流露出兴奋,我心中不免有些感慨:自己来北京六年了,却从未去过莲花池公园,更不知道它还有那么多的故事。

和她聊天的小姐妹忍不住笑了起来,“咱们到北京打工,能待几年呀?北京城和你有多大关系?还是多挣点儿钱回家吧。”说着,她还压低了声音,“小青,你昨天请假出去玩,老板娘很不高兴啊!”

“管她呢,好不容易来了北京,我一定得好好玩玩。我打听过了,从咱们这儿坐车往北四站地就是玉渊潭公园,有时间我非得去那里玩。”

那次过后约莫一个月,我再次走进那家美发厅,已经不见了小青的身影,上次和她聊天的小姑娘说小青已经不在这儿干了。

“说这附近没啥可玩的了,玉渊潭、军博、中央电视塔,人家全去过了。”说着,她轻轻叹了口气,“她呀,来北京一共没挣几个钱,又都还给北京城了,我可不能像她那样。”

就这样,小青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我以为,今生我永远都不会再遇见她。

然而这个周末,有朋友约喝茶。如约赶到南四环东高地的“滟青茶苑”,走入依照江南风格装修的茶苑,却感觉迎在门厅的经理似曾相识——她身穿合体的黑色职业套装,雪白的衬衣衣领适度外翻,脚上是一双黄色半高跟皮鞋。光洁的脸颊化了淡妆,烫过的鬈发盖过耳廓,露出白皙的脖颈,让人觉得真诚、干练又内秀。

我小心翼翼地开口求证——她果然是小青。

她告诉我,来北京这十几年里,她一直是边打工边游历。为了方便探访身边的名胜、景点,打工地点经常换。四年前,在参加某“驴友会”活动时,认识了现在的先生。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却不得不折服她这个不折不扣的“北京通”,先生家里资助她开了这家茶苑。

她说,结婚之后,和先生每年都会出外旅游。今年的目的地早已选定,要去新疆,去看那里梳着美丽发辫的姑娘。

小青的故事不禁让我思考,究竟怎样一种生活方式,才是我想要的?

蒙冤的陈世美,伤不起

看过《秦香莲》或《铡美案》的人,无不对那个喜新厌旧、杀妻灭子的驸马陈世美切齿痛骂,以致长久以来,“陈世美”三字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但凡某人发达后抛弃糟糠,就会被指作“陈世美”。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陈世美?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陈世美的真实身份

戏剧《秦香莲》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而在中国古代,只有明朝和清初,湖北湖南才被称为湖广行省。宋代则把省级区划称为“路”,湖北叫荆湖北路,湖南叫荆湖南路。既然陈世美自称是湖广人氏,也就说明他所处的年代在明清之际,而不可能是包公生活的北宋。据均州(现丹江口市)地方志记载,清朝本地确实有陈世美这么一个人,他的原名叫陈年谷,出身于仕官之家,顺治八年(1651年)中进士,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得到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至于秦香莲,原名秦馨莲,是陈世美的第二个妻子,两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从未遭陈世美抛弃。如此他何以背负“嫌贫爱富、杀妻灭子”的恶名呢?

臭名来自他人诽谤

陈世美升任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后,很多同乡故人来投,意图捞个一官半职。陈世美虽然多次盛情接待,但都拒绝了他们的不合理请求。后因来投的人太多,应付不过来,就嘱咐管家一律谢绝。而正是这一谢绝竟为他惹来了千古骂名。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学胡梦蝶,以前和他一同进京赶考,并资助过他钱财,而现在陈世美飞黄腾达,自己却穷困潦倒,因此也来找陈世美。没想到遭陈府总管回绝。他心生怨恨而去,恰巧走到河南南阳碰见当地一个戏班子在演出《琵琶记》,于是仔细听起戏来。

《琵琶记》是我国古代的一出悲剧,创作于元代,讲的是河南书生蔡伯喈辞别父母和妻子,进京赶考,历经波折、高中状元的故事。后又被当朝丞相看中,入赘相府。蔡伯喈只顾贪图荣华富贵,全然忘了父母和妻子。不想家乡连遭大旱,父母双亡,妻子赵五娘生活没有着落,只有怀抱琵琶沿街卖唱,靠乞讨要饭为生。

看到戏中所演正是忘恩负义之事,胡梦蝶心生一计,请戏班子按自己的意愿,将《琵琶记》的情节加以改造,把男主人公换成他怨恨的陈世美,女主人公则换成秦香莲,编造了一出自认为赛过《琵琶记》的新戏,即后来的《赛琵琶》,又名《秦香莲抱琵琶》,陈世美的臭名由此传播开来。但整个剧曲中并没有包公铡美的情节,这又是怎么来的呢?

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个戏班子在河南演出《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格外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不过瘾,抱怨声此起彼伏。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了出《陈州放粮》的短戏,然后再演《秦香莲抱琵琶》。秦香莲的戏唱到中途,陈世美的家将奉命追杀秦香莲,但出于怜悯,放走了她,随后自刎。这本是一出戏,却激怒了台下的观众。看戏的人迟迟不肯离去,大声齐喊:杀了陈世美。义愤填膺的观众一边喊一边向台上演员扔石块,弄得场面难以收拾。掌班的急得团团转,溜到后台不敢露面。这时,唱包公《陈州放粮》的演员还未卸妆,他灵机一动,推着他们到前台,演员们不禁质问:“我们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怎能同台唱戏?”掌班说:“管他相隔多少年,关键是要平息观众的怨气。你们将包公的铡刀摆上戏台,直接铡了他。”于是,演黑脸包公的演员只得重整衣冠,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穿越”到清朝,直接将“陈世美”按到铡刀下给铡了。如此一来,《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了今天的《铡美案》(又名《秦香莲》),陈世美由此跟包黑子扯上了关系。

陈世美的臭名流传了几百年,而且还会一直延续下去,对其后人确实是“伤不起”,但从现实角度来看,这样一个万世骂名却也有积极意义,他已经成为拷问那些为图富贵、抛妻弃子的人的鞭子,时刻鞭策他们不能忘恩负义。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