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教学反思范文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及不足总结如下。
一、巧用多媒体
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是本文的一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雷电交加的录象,逼真再现了文体的情境,接着问学生:你看到听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感觉怎么样?有了多媒体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
二、善磨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要求,应“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
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我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有成兰克林的成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成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精研重点段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这二个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
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富兰克林是凭什么解开这可怕的雷暴之谜?快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当关键词找出来。”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据学生交流的细细品读相关内容。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接着,是自由交流:
A当学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气情况,就顺带当文中三处写到实验天气的句子找出来品读。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B、当学生交流知道实验的材料,马上边让其他学生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词,老师边在课件中当相应的文字标示。再让学生再读读相关语句,想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是怎么操作的,从中体会富兰克林的一丝不苟。
C、实验结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读最后一句。此时的富兰克林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如此欣喜若狂啊?读好这句话。体会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3、演示风筝实验过程,引导复述
本课有复述的要求。当学生说到对风筝的材料有所了解,我又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有什么用。接着课堂公开交流,学生明白这些材料的用处后,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中人物动作,明白风筝实验过程。最后,我将老师准备好的风筝及一些实验材料,问:谁愿意当一回小富兰克林,将这个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给我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风筝实验的一些要点,更为学生的复述提供了良好契机。
四、适延知识面
本课是一篇科学故事,里面涉及到较为广而深的电子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如“静电放电现象、导体、避雷针”等。在教学过程中,当学到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时,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了解静电放电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何时感受到了静电放电现象的存在?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有时碰金属门柄会有一种麻麻的感觉。有时与同学一起碰到手会有一种被电的感觉。还有晚上,关灯,脱毛衣会有蓝色火花伴着“啪”的一声出现。这都是静电现象。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很好地延伸了知识面并很好地理解了其两者的相似之处,体会到富兰克林的观察细致、全面。当学到“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时我补充说明纤维的特性,及理解带电现象的“怒发冲冠”时,例举干燥时节早上起来用梳子梳头,头发会竖起来,这也是带电有信号。当最后学到富兰克林根椐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我以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了解相关知识,去走近富兰克林,特意为学生引荐《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使本课的学习有了较深较广的延展。最后老师送学生三句相关名言共勉也延伸了课文的学习。
课堂不能完全预设,更需要太多的灵动!第一次借班上公开课,对学生读得不够透,期望值过高。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交流体悟时,我有措手不及的奥恼的情绪增生,促使课堂灵变不够,以上有些精心设计的知识点的渗透没能如愿实行。走下讲台,一时有挥之不去的遗憾感。反思至今,我又有别样的领悟,这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历练。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