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文章 2019-07-10 18:22:36 1个回答   ()人看过

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最早的文字我们都清楚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头上,这些龟甲、兽骨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纸张”。但是甲骨与甲骨之间只能采取堆放的形式使文字间连续阅读,所以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装帧。包括后来出现的记录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也都未出现装帧形式。

②直到刻在竹片上的简策出现,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刚刚崭露头角。简策的使用始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它的盛行阶段应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之间的八百多年时间。现我国已大量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代的简策。单是一根简的容量不可能记录一篇文章,这时就真正出现装帧。他们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又卷成圆筒状,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书籍。但由于一本著作文字量很大,往往需要一马车的简策才能装下,由于太过笨重,携带与阅读很不方便。

③后来又出现了书写在丝绸上的帛书,它有较轻便,易携带等优点。帛书的装帧形式有折叠和卷轴式两种形式,折叠式是写在整幅帛上,由于难于卷收,故折叠放置;卷轴式是写在半幅宽的帛上,然后以一根棒子为轴心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

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张满足了古人经济及精神生活。文字从此书写在了纸张上。纸质书最早的装帧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两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最为流行卷轴装。存世的敦煌遗书,绝大多数都是卷轴装。但它的制作手续复杂、麻烦,同时在阅读时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为了避免卷轴装的缺点,卷轴装的形式在唐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经折装。它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加以保护。从外形上看,经折装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旋风装和经折装一样都是从卷轴装发展演变而来的,旋风装是以一厚纸作底,然后将书页粘在底纸上,像贴瓦片那样叠加纸张,也需要卷起来收存。它具备了翻阅方便,制作简单的优点,是世所罕见的风格。由于旋风装用久之后,折缝处往往容易断裂,蝴蝶装问世,蝴蝶装是在宋代雕版印书技术出现后,引起的书籍生产方式和书籍装帧形式的巨大变化。以有字的一面对折,背面向外、折口向右集齐作书背,形成书芯。书背用浆糊粘连,再用一张厚纸作为书皮包裹书背,这就有利于保护书籍。书页的形状,以及开合的样式,非常像蝴蝶的翅膀,因此这种装帧形式被形象地称为蝴蝶装。但由于书都是单层的,纸较薄,印刷面容易粘连,阅读时往往是先见到纸背,而且读一页书就要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故很不方便。到明代以后,蝴蝶装就逐渐被包背装所代替。包背装是将书页背对背地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空白页折在里面,装订后即无法看到,彻底解决了蝴蝶装每隔两页就有两个空白页的缺陷。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由于包背装竖放易磨损,于是线装书开始盛行。线装采用两张与书页大小相同的书皮,书册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与书背戳齐,然后打眼订线。线装书既便于翻阅, 又不易散破。清代以后,在西方书籍装帧的影响下,又涌现了多种新的形式,这里就不必细说。

16.概括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3分)

答:

17.按照书籍装帧形式发明的先后给以下三幅图排序,并说说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的宗旨是什么。(5分)

答:顺序:

演变的宗旨: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一,借助文章相关知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阅读材料二,结合文章相关知识,说说“韦编三绝”的另外的原因。(3分)

材料一:

元代吾衍《闲居录》说:“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清朝高士奇在《天禄识余》中也说:“古人藏书,皆作卷轴,此制在唐犹然。其后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

材料二:

【韦编三绝】成语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反复阅读钻研,以致把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多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韦编,指熟牛皮。此典故常用来比喻读书勤奋。

答:

参考答案(共11分)

16.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

(共3分。我国古代1分,书籍装帧形式1分,发展演变1分)

17.顺序:乙、丙、甲(3分)

宗旨:方便读者翻阅;书籍不易损坏(共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8.材料一: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来的。(1分)

材料二:简册过于笨重,翻阅不便。(2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