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三篇
【篇一:《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并说出为什么。
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同学最多,我问为什么?韩松卫:因为这段写出了女娲不怕困难补天的事。陈超:因为女娲不知烧了多少天,炼了多少石子,都累得腰酸背痛了,也不休息,终于成功了,我很佩服他。权东赫:天补好了,我很高兴,当然喜欢这段了。徐小涵:这段主要写了女娲不怕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所以大家都喜欢这段。
我又问:“为什么没人喜欢第一自然段?”很多学生说:“因为第一自然段写天破了,世界变得很可怕,我们不喜欢这样。”
此时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学生们竟然说出自己的喜欢、崇敬、向往、愤恨的感受。我想只要给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就能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切的语言。
【篇二:《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首先在讲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包括理解生字词,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这样,在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上第一课时。我从播放晚霞的图片导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感受到这么美丽的晚霞原来是由女娲补天后留下的,对女娲这个传奇人物感到钦佩,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读课题之后,我问他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说知道了主要是写女娲的,知道写女娲补天的故事。我请学生说了关于女娲的其他了解,学生津津乐道,说了女娲造人的故事。
本节课我指导学生识字学词的目标定位于扫清学生阅读障碍,使学生获得汉字文化的熏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课前我充分研读教材、了解学情,把识字重点定位在学生识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上。力图把“识字学词”的环节教“活”,让“识字学词”不再是枯燥的、简单的认读,而是生动的、有效的获取语文素养的过程。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黑黑的大窟窿”“一道道深沟”“熊熊大火”等叠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天塌之后人间的可怕景象。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叠词的表达效果,学生读“熊熊大火”后,我这样引导:大火怎样?从哪儿知道的?使学生明白叠词“熊熊”用来表示火势很旺,并引导学生积累了一些这类词语。“围困”一词用的恰当传神,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陷于困苦,无法摆脱的悲惨境地。我把对这个词的理解放到了课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并给学生播放视频及图片,使学生形象理解词义。
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自己在时间的调控上还有待加强。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前松后紧。在字词的处理上节奏太慢,以至影响后面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它,浸润着我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的惆怅和欣喜。期盼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使第一课时精彩无限。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让学生爱读、会讲,设法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注意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我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
一、在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塌的情景,教者引导学生体会一边串叠词“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的作用,感受其传达出的人间惨状。
【篇三:《女娲补天》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校课题《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提出了八项教学策略,其中提到了“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有效结合”策略,要求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同时还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组织与学习方式有效结合”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方法指导与思维培养有效结合”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民主平等与课堂和谐有效结合”策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二、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31课。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1、复习词语:“捡石头”游戏。
2、写生字(隆、塌、挣、喷、缺、纯、冶)
(1)共同点;(2)该注意哪些地方;(3)范写“喷”;(4)生练笔;(5)评议
【设计意图】:课始,我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孩子们延续第一课时学习《女娲补天》故事的余韵,当一回“女娲”,读对课件中“石头”上的词语就能捡到“石头”去补“天”了。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又和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第一环节除了复习词语的读音,还直接将词语中这节课要求会写的字用红颜色突出,用于第二环节的生字学习,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优化了课件资源,并顺利完成由读到写的过渡。我精心将课文中的生字进行分类,这节课要求掌握的生字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并且大部分是左窄右宽(“缺”字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共同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识字写字。
3、师引读,复习第一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天空——生接: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生接: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生接: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生接:到处是洪水。许多人——生接: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生接:在水里挣扎。)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