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晏子使楚》评课稿

文章 2019-07-10 17:49:45 1个回答   ()人看过

【A】

蒋根良老师的语文课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蒋老师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整体感知——品读体会感情”这些读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的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B】

《晏子使楚》是一篇很经典的文章,文章篇幅不长,主要描写了楚王先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挫败楚王,维护国家尊严。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逻辑结构严密,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话,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上周五听了陈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晏子使楚》,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产生了很多的是思索。我发现这节课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自主走入了文本。

一,营造对话情境吸引学生走入文本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陈老师尽量把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等教学环节的设置,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让大家更多地参与。如:在学习每一个小故事时,老师先给了学生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而且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研究的时间,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桌交流合作,最后再进行全班的交流研讨,正因为让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对文本中富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句子,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而这一步的实现,主要得益于教师巧妙得设计与引导。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时间,即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最大限度地把学习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提高了孩子在课堂上的收益,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表面上是简单的话语的不同,是师生间的交融谈话,实质上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无形中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的气氛更为和谐,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