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的“语码”》阅读题的答案
试题内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法国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他的著作《S/Z》中以慢镜头拍摄的方式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进行文本分析,将《萨拉辛》全文(中文译本有两万多字)分解为五百六十一个语段单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五百六十一帧画面),之所以划分得如此细密,巴特是想告诉读者,文本是怎样一帧一帧地编织而成的。
如果以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作品,那么一部作品是由情节、性格、言语、思想、形象等几大要素构成的,批评家要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的设置等方面来讨论作品,如果以形式主义方法来读解,则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学层面,转喻和暗喻,或者陌生化效果等,这些都不是他想要达成的目的。当然作为结构主义大师的巴特,也不想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文本,他发明了诸多语码,来缝合这一文本,因此这五百六十一个单位尽管长短不一(一个单位既可以是一个词语或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段对话,或者是长长的段落),但是每个单位至少包含着一个或多个语码。巴特将这些语码总共归纳为五种:意素语码、文化语码、象征语码、阐释语码和选择行为语码(或者称之为情节语码),并逐词、逐句或逐段来阐释这些语码在文本中各自的功能。
那什么是语码?语码不同于语义,所谓语码可以看成对语义的诱导和归类,詹明信认为,罗兰·巴特的“语码”是从信息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即我们可理解为一种语码基本对应某一种信息的类型,如文化语码“有点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对普遍的行为、事件和生活的常识的仓房,当需要某个具体细节的时候,它就会被说出来”。而意素语码(即人的语码)则指向人物的性格特征。
罗兰·巴特的意思是,文学文本之所以能产生意义,不是因为读者通过文本读到了现实生活,而是文本中的那些语码作用于我们的理解习惯,使读者以为自己把握了现实生活。由此,詹明信解释道,现实主义的叙述并非是话语天生具有的结构,而是某种视觉上的幻象,是由某些作为“符号”在起作用的细节产生出来的所谓真实效果。联想到现代小说,詹明信认为:“现代文学对情节的抛弃被更好地理解为对旧的叙述组成结构的抛弃。”
其实这种语码划分方式既能解析《萨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说,或者其他非虚构作品。詹明信既然称之为“文本的意识形态”,也就意味着这种解析方式不仅可以应用于文学,对文学以外的文本,如历史的、新闻的或社会学的文本均可适用,进一步可适用于一切叙事文本。
8.下列对文中“语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萨拉辛》中的五百六十一个单位尽管长短不一,但是每个单位至少包含着一个或多个语码。
B.语码与语义不同,可以看成是对语义的诱导和归类,文化语码说出来时,往往以具体的某个细节呈现。
C.语码是从信息理论中借用来的术语,一种语码基本对应某一种信息的类型。
D.文化语码有点像格言式的智慧或对普遍的行为、事件和生活的常识的仓房,意素语码则指向人物的性格特征。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家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作品,则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学层面,转喻和暗喻,或者陌生化效果等。
B.以形式主义方法来读解文学作品,要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剧作思想的设置等方面来讨论作品。
C.现实主义的叙述是某种视觉上的幻象,是由某些作为“符号”在起作用的细节产生出来的所谓真实效果。
D.语码划分方式既能解析《萨拉辛》,也能解析其他小说,或者其他非虚构作品,但不可适用于一切叙事文本。
10.请根据上文概括罗兰·巴特对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萨拉辛》文本做语码分析的意图。(3分)
试题答案:
8.A (A项不是对“语码”的理解。)
9.C (AB两项的内容正好相反。D原文是“进一步可适用于一切叙事文本”。)
10.①想告诉读者,文本是怎样一帧一帧地编织而成的;(1分)②文学文本的意义,在于文本中的那些语码作用于读者的理解习惯,使读者以为自己把握了现实生活。(2分)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