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这样悄悄过时智慧故事
我们有两位头脑风暴节目的学者嘉宾,三四年前是我们最棒的评论员,他们经常看新书、翻译新书、出版新书,见解新锐,反应敏捷,敢说敢当,我对他们的见识非常尊敬,对于他们个人也非常喜爱。但三四年过去,现在再上台来的时候,虽则都是担任着比过去崇高的行政职务,但半死不活、言之无物、陈词滥调,在我看来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人啊。有一位知名的企业高管,经常到处演讲,但我发现他在不同地方和在不同时间讲的几乎是同一个故事,第一次还好,连听几次就感觉很腻。
我也有一些朋友本来还多少有点知识,但说话感觉傲慢无礼,自以为是,推一孔之见而概括一切,在真正分享的时候充满了主观判断与情绪化见解。我得出结论,以前他们的牛是真牛,而现在的尿也是真辰,而问题的本质在于他们因为没有新知识的浇灌而变成了被新的知识周期拉下的人。他们是因为要上媒体平台可以被检验出来,其实我们很多老师、管理者、领导人,在那个位置上坐着,一时半会按照规定又不能简单把他拉下来,而知识又过时了,那可真会耽误很多大事情,还会犯不少错误。
我把知识比喻成呼吸,得有吸入的才有呼出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交实际上是一个消费知识的过程,我们与人说话、讲笑话、做培训、解决难题、讨论对策,都是使用知识的过程。现在的社会变动快,问题多,人们交往频繁,资讯也更加丰富,因此用老知识面对新问题而有解法的机会不会总那么有效的。所以我们要有渠道与途径来获得新的知识:或者是积极主动的获得法——读书、上网、结识陌生的新朋友、旅行,或者是消极的学习法——听课、听会、接受培训。在自觉的知识的吸收中,我们总有足够的新知能量去消费。
我自己的经验,我们普通学习的点状的新知识,一年之内就会过时;而学习到的很系统的新知识,在四到五年的周期中大半就过时了,因此我们在正常的工作岗位中就需要经常有知识的更新与补充之道。在我认识的朋友中,大部分的朋友有个两三年不见就会觉得他滞后得厉害,因为实在来说,对于知识周期敏感,而且有意识地加以管理,并有实际措施加以补救的人不是很多,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自然消耗中很快显现出疲相。最近一段时间,我看到好多位我们素有合作的企业家在频频地进出美国、拉美、俄罗斯、印度、德国、法国、印尼等地方,而且他们在这样的旅行后回来的分享每每有不少新的心得。
我还注意到那些在博客中非常勤快的朋友,则大半是比较注意信息与知识变动的,因此他们能保持更加灵动与鲜活的思想。因此我新近正在开始学习葡萄牙语,计划不久实施我的每隔五六年学习一次的计划的下一站,去巴西做访问研究。对我来说,巴西所代表的拉丁美洲有很多迷人的新景象,也有很多作为一个亚洲人和中国人所不了然的文化与观察角度,而对了解这些角度,并获得对我原来的知识构架的革新所可能得到的新营养,我充满兴趣。中国人已经到了一个新时代,我们已经可能在开放的基础上,接纳四方文化融会贯通而成为新的更有竞争力的文化。可惜的是我发现马太效应也会在知识管理上表现出来,那些敏感知识周期的人更爱学习,而本来就不敏感的更不爱学习,这不只在我的周围朋友中发现,也可以从我的公司同事与节目同事中发现,还可以从本来还是学生的同学中发现。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