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断反思剥离自己散文

文章 2019-07-10 16:38:11 1个回答   ()人看过

大家说我是一位多产的作家,20多年来先后发表短篇小说170多篇,中篇小说30多部,5部长篇小说,面对这一切他却吐露心声“我很有失败感!”。当问及原因时,他坦陈读的书越多,就越知道山有多高、路有多远,要达到很高的顶峰,自己还离得很远。《村子》的主人公祝永达在冯积岐笔下一次又一次的惨败,一次接着一次的逃离,把这个人物推到了极致,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也因为此《村子》才具有了杰作的品格。冯积岐说生活就要不停奋斗,人生在于过程而不在结果。

陈忠实曾评价《村子》“很真实”,我说陈老师有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对农村的感情很深。他很欣赏陈忠实写的《白鹿原》,因为陈老师能够有勇气不断剥离自己,在不断剥离中创作。他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随着创作的深入,现在越发对文学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想写却犹豫不决,要很好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还需要过程,需要时间再沉淀,所以暂时不会再写长篇小说了。

当好作家要先当好人

“一个好作家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冯积岐说作家应具备两种能力--发现生活和表现生活,对时代、人生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并不断进行沉淀,这也是这个职业与其它职业的区别所在。自己的童年经历可谓愉快与痛苦参半,但是这段经历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承受苦难的同时也激励着自己奋发向前,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慢慢理解了很多,自己作品中的角色综合了很多人的形象,都是从体验中得来的。

他笑称自己的家是一个办事处,很多乡亲有困难前来求助,他都尽力相助。作家本身就应该有同情怜悯之情,要去爱所有的人,同时还要敢于担当社会责任,这是作为一名好作家的基础。

岐山的思维方式是独有的

冯积岐出生在农村,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厚重的积累,后来在宝鸡市凤翔县挂职两年的生活,又让他再次走近农民,了解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

而他的家乡在岐山县,当记者问凤翔和岐山是否有文化地域区别时,冯积岐说两地虽只有一犁沟之隔,但是差异很大。凤翔县是典型的秦文化,具有进取性、进攻性,也就是“狼性”,而岐山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讲究礼数,做事兢兢业业,凡事要考虑别人的承受能力。自己的思维方式还是属于岐山类型的,其实《村子》里的祝永达也具有这种利他主义的精神。自己也走过了西部、全国很多地方,而岐山类型的思维方式确实少见,可以说是唯其如此。

年轻人要读好书走正路

2008年9月10日启动的“全国30省作协主席小说竞赛”,是一次强化传统作家与网络读者交流的大赛,冯积岐也参与其中,其长篇小说《两个冬天,两个女人》被挂在网页上,网友点击量较高。新生代作家韩寒与几位作协主席因此次擂台而大打口水仗,对此冯积岐说身为传统作家,对于网络文学还是看好的。但是网络并不只属于年轻人,同样也属于中老年人。80后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他也断断续续地看过,作品多充斥着一种小资情调,批判社会多停留在社会层面,而在文化、哲学等层面则显得比较浅,但是这也是这代作家的特点,他并不希望80后与之前的传统作家们写出一样的作品,“相互拥挤,志在天空”,文坛就应该百花齐放,拥有多种色彩。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