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故事传说
杜鹃啼血的故事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位于四川的蜀国有个国王,叫做望帝。望帝是个人人爱戴的好皇帝。他爱百姓也爱生产,经常带领四川人开垦荒地,种植五谷。辛苦了许多年,把蜀国建成为丰衣足食、锦绣一般的天府之国。
有一年,在湖北的荆州地方,有一个井里的大鳖成了精灵,幻成了人形。可是,他刚从井里来到人间便不知何故死了。奇怪的是,那死尸在哪里,哪里的河水就会向西流。于是,鳖精的尸体就随着西流水,从荆水沿着长江直往上浮,浮过了三峡,浮过了巴泸,最后到了岷江。当鳖精浮到岷山山下的时候,他突然活了过来,他便跑去朝拜望帝,自称叫做“鳖灵”。说来也巧,鳖灵正碰见望帝愁眉不展,嗟呼长叹,便忙问为什么如此惆怅。望帝见到鳖灵,非常喜欢他的聪明和诚恳,便告诉了他缘故。
原来,有一大群被蜀人烧山开荒赶走的龙蛇鬼怪,不愿离开天府之国的宝地,更不情愿看到蜀人把自己的家园建成乐园,他们便使了妖术,把现在川西原来一带的大石,都运到夔峡、巫峡一带的山谷里,堆成崇山峻岭,砌成龙穴鬼窝,天天在那里兴风作浪,将万流归海的大水挡住了。结果,水流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将老百姓的房屋、作物甚至生命,埋葬在无情的洪水里面。大片大片的梯田和平地,人们生活的地方,变成了又黑暗又污秽的海底。这种百姓遭殃受罪的情景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谁也没有办法,望帝因而茶不思、饭不香,心中难受。
鳖灵听后,便对望帝说:“我有治水的本领,我也不怕什么龙蛇鬼怪,凭着我们的才智一定能战胜邪恶。”望帝大喜过望,便拜他做了丞相,令他去巫山除鬼怪,开河放水救民。
鳖灵领了圣旨,带了许多有本领的兵马和工匠,顺流来到巫山所在,和龙蛇斗了六天六夜,才把那些凶恶顽劣的龙蛇捉住,关在了滟澦堆下的上牢关里。接着,他又带领人们和鬼怪拼斗了九天九夜,才把那些邪恶狡猾的鬼怪捉住,关在了巫山峡的鬼门关里。然后,鳖灵着手把巫山一带的乱石高山,凿成了夔峡、巫峡、西陵陕等弯曲峡谷,终于将汇积在蜀国的滔天洪水,顺着七百里长的河道,引向东海去了。蜀国又成了人民康乐、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
望帝是个爱才的国王,他见鳖灵为人民立了如此大的功劳,才能又高于自己,便选了一个好日子,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将王位让给了鳖灵,他自己隐居到西山去了。
鳖灵做了国王,便是“从帝”。他领导蜀人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望帝也在西山过着清心寡欲的日子。
可是,后来情况慢慢起了变化。丛帝有点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大倾听臣民的意见,不大体恤老百姓的生活了。人们为此愁起来啦。
消息传到西山,望帝老王非常着急,常常食不好寝不安,半夜三更还在房里踱来踱去,想着劝导丛帝的办法。最后,他还是决定亲自走一趟,进宫去劝导丛帝。于是,第二天早晨,他便从西山动身进城去访丛帝。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老百姓知道了,大家都诚心诚意地期望丛帝能悔过反省,便一大群一大群地跟在望帝老王的后面,进宫请愿,结果,便连成了很长很长的一支队伍。
这一来,反而把事情弄僵了。丛帝远远地看见这种气势,心里起了疑惑,认为是老王要向他收回王位,带着老百姓来推翻他的。丛帝心中慌了,便急忙下令紧闭城门,不得让老王和那些老百姓进城。
望帝老王无法进城,他靠着城门痛哭了一阵,也只好无奈地回西山了。可是,望帝老王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治理好天下,他一定要想办法进城去。他又想呀想呀,终于想到只有变成一只会飞的鸟儿,才能飞进城门,飞进宫中,飞到高树枝头,把爱民安天下的道理亲自告诉丛帝。于是,他便化为一只会飞会叫的杜鹃鸟了。
那杜鹃扑打着双翅飞呀飞,从西山飞进了城里,又飞进了高高宫墙的里面,飞到了皇帝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那丛帝原来也是个清明的皇帝,也是个受到四川百姓当成神仙祭祀的国王。他听了杜鹃的劝告,明白了老王的善意,知道多疑了,心中很是愧疚,以后,便更加体恤民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皇帝。
可是,望帝已经变成了杜鹃鸟,他无法再变回原形了,而且,他也下定决心要劝诫以后的君王要爱民。于是,他化为的杜鹃鸟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年来的帝王叫道:“民贵呀!民贵呀!”但是,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听他的话,所以,他苦苦地叫,叫出了血,把嘴巴染红了,还是不甘心,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民贵”!
后代的人都为杜鹃的这种努力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世世代代的四川人,都很郑重地传下了“不打杜鹃”的规矩,以示敬意。
驼背的故事
古代,中国的京城中住着一个裁缝,他性情快活,喜好嬉戏,常带着老婆出去散步玩耍。一天,他们夫妇清晨出去散步,直到日落时才游玩而归。路上,他们碰到一个驼背。这驼背给人滑稽的感觉,他的言谈举止,使人一下子忘记了苦闷,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裁缝夫妇兴致勃勃地打量一番驼背,一时高兴,便约他一道回家,大家好一块儿吃饭玩乐。
驼背一请便动,到裁缝家时,天已快黑。裁缝马上到市上去买了煎鱼、馍馍、柠檬和葡萄,以丰盛的晚餐款待驼背。他们围着餐席开怀大吃。裁缝的老婆拿了块很大的鱼肉塞进驼背嘴里,开玩笑似地捂住他的嘴,说道:“以安拉的名义起誓,你肯定能整块吞下这鱼肉,不许你嚼,快吞吧,快吞吧。”
驼背果然遵命一咽,一根带肉的大鱼刺一下钩住他的喉管,噎得他喘不上气来,只一会,他就被鲠死了。裁缝惊呆了,不由叹道:“毫无办法,只盼万能之神安拉拯救了!这个可怜虫,早不死,迟不死,为什么偏偏死在我们手里!”
“你可不能就这样坐着不动呀?”老婆焦急地埋怨裁缝,“我们可是坐在熊熊的火焰上了。”
“那该怎么办呢?”
“来吧,你来抱住他的身子,我在他的脸上蒙上一张丝帕,然后我先出去,你再跟在我后面,趁黑夜我们把他弄出去,在街上,你一边走,一边要不停地说:‘孩子,我和你妈妈这就带你看医生去。’”裁缝按老婆的吩咐,抱着驼背的身体,跟在老婆后面出去,老婆在前面一边走一边嚷:“哟!我的儿啊,你快好起来吧。真让我痛苦呀!不过我知道,这样的天花,确实是到处都很容易染上的哪。”
夫妇俩一路走着,说着,沿街向人打听医生的的住处,以便让全街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孩子病了。最后,他们终于找到犹太医生的家。
医生的黑女仆听到他们敲门,为他俩开门。看见裁缝夫妇,她以为他们抱着的是他们的孩子,问道:“有什么事吗?”
“我们带孩子来看病,”裁缝的老婆说:“这是一枚四分之一的金币,请拿去给你的主人,让他下来为我们的孩子看病吧。这孩子病重哪。”
女仆转身上楼时,裁缝夫妇趁机闯进医生的家门。
“快把驼背放下,”裁缝的老婆说,“我们快脱身。”
裁缝匆忙放下驼背,让他靠着楼梯,两人一溜烟跑掉了。
女仆回到楼上,对医生说:“门前有一对夫妇来给医生看病,他们说把这个四分之一的金币给你,请你去替他们的孩子看病。”
医生见了金币,非常高兴,立刻起身,匆匆下楼来看病人。下楼时,一脚踢在死了的驼背身上,给绊得跌了一跤,驼背滚下楼去。医生爬起身,叫道:“啊!摩西与十诫哟!亚伦与赖约舒哟!我怎么会踢到这个病人,使他滚下去,一下子跌死了。我对这个死在家中的尸体可怎么办呀!”
金龙池的民间故事
在芦芽山极顶太子殿四周,环绕着五六个状似圆盘的小水池。这些水池大者口径可达o.5米,小者约0.3米。水池在石崖之顶,由人工凿成,虽历干百余年,至今完好无缺。池中夏有碧水如镜,冬日结冰如银。白云从崖之上空飞过,其倒影映现于池中,宛若神龙显影,腾挪飞跃,奇趣无穷,人们将这些水池称作金龙池。
关于金龙池的“金龙”,民间有着美丽的传说。远古时候,芦芽山便是一块宝地,这里麦萎双穗,禾长双株,人们过着富足美满的好光景。有一年,天上的玉皇大帝扮作秀才到民间查访,路经芦芽山时,见一老妇正在门口拣谷穗,上前问道:“拣此谷穗有何用处?”
老妇答道:“拣出好的来年作种子,次的碾米自己吃,剩余的秕谷喂鸡喂猪。”
玉帝不高兴地说:“普天下的人是把最好的谷物做成供品敬神仙,你为何要留作种子呢?”
老妇道:“好种出好苗,神仙也难饶。”
玉帝怒气冲冲地大叫道:“哼,好种出好苗?若是老天不下雨,好苗也得当柴烧!”
老妇没好气地反驳道:“一方水土一方人,芦芽山人不信神!”
玉皇大帝一听此话,暴跳如雷地吼道:“一方水土一方人。哪方人氏也信神;三年不落一滴雨,看你信神不信神!”说罢,愤愤然驾云而去。玉帝回到天庭,余怒未消,立即降旨,命东海龙王道:“三年以内,滴水不降芦芽山!”
东海龙王不敢抗旨,立即吩咐他的儿子金龙前往芦芽山,坐阵监督,不降滴雨。
那金龙本是东海龙王的第九十九个儿子,平时被龙王管束在龙宫中好不孤寂,今驾祥云飞临芦芽山上空,拨开云头向下看时,只见这里株株树木挺立,棵棵青草葱翠,朵朵山花艳丽,片片庄田茁壮;人世间男耕女织,幼童嬉戏,好一派乐陶陶的田园景象。金龙触景生情,不免对此情此境迷醉留恋起来,哪里还忍心用“三年不降滴雨”的残酷手段,来降灾于这块宝地呢?于是,金龙自作主张,施展神威,反而给芦芽山偏降了三寸春雨。
这事岂能瞒过玉皇大帝,他便遣金甲力士将金龙绑缚在芦芽山顶的水池之中,并且降下御旨道:“小金龙不忍心降旱灾于芦芽山,那就叫他永世囚禁在这水池中!”
小金龙虽然被囚于芦芽极顶水池中,但他热爱人间美景的善良之心却始终未变。他虽然身体被缚,但仍凭借没被捆绑住的尾巴的自然摆动,每日早晚力施播雨之能,将池中之水挥洒于芦芽山区。金龙每摆尾一次,芦芽山周围五里得雨。由于有了金龙的庇荫,芦芽山更加成了“天旱雨淋山,无雨山不干”的上乘宝地了。
老枣树的传说故事
老枣树即庆云县的唐枣树,此树在庆云镇原后张乡周家村的村南,漳卫新河原鬲津河南岸,这棵老枣树的传说数不清、说不尽,曾在清代康熙元年任庆云知县的卢元培做诗赞这棵奇树“半亩清阴俯碧川,沧桑历尽势参天。繁枝自抱风云色,贞干宁辞冰雪缘。高士结庐容啸傲,将军屏坐寄流连。聊珠而后知盈箧,绝胜南华第一篇。”
这首诗对老枣树的描写可以看出上推千年这棵树就可遮阴凉达半亩之多,虽历尽沧桑,仍有参天之势,枝繁叶茂,罗城及瓦岗寨的这些将军们为了大唐的基业,出生入死进出庆云绝非一次,而且是每次来都是在此拴战马席地而坐休息。并商议军中大事,成了一个野外的瓦冈将军议事休息的场所,所以那时当地百姓就有将军树之说。唯有罗成将军对这棵树情有独钟、流连往返,炎热的季节,那战马见到古树可歇凉,也高兴地萧萧长斯鸣。到了枣熟的季节可采摘以红珍珠样的一筐又一筐的红枣子。
大家都知道,罗成将军是大唐的开国将军,他来回经过庆云时还没有建立大唐,隋朝是建于公元581年灭于618年,在历史上仅存在了37年,罗成将军要选一棵自己歇凉又能拴战马的树,可见这棵树之大。他的马不是一般的马,是一匹性子极烈百万军中人见人爱的宝马良驹,在那时这棵古树至少也有百年以上的树龄。根据清代咸丰四年《庆云县志》里这首卢知县的诗推测,这棵古枣树至少植于南北朝齐国时代的公元479-502年代间,一个年代这么久远的枣树为什么会叫唐枣呢?
在庆云民间流传这样的一个故事,因罗成将军经常到此树下拴马休息,有一年他又一次在老枣树下休息,正值八月十五左右,此树硕果累累,罗成将军饿了,顺手采摘枣子充饥。那枣比蜜还甜,他这次还身负重任,代表瓦岗寨英雄去与唐国公李渊商谈合作推翻腐败的大隋,将军来的匆匆未带礼品。
吃此甜枣后决定以此为礼品见唐国公李渊,装满了自己的军粮袋后,见了李渊呈上礼品,李渊问:“何物”,罗成答:“糖枣。”李渊连吃几个不住点头,后李渊将罗成将军所带小枣赏分与李世民及手下众将品尝,以李世民为首的各位大将一口同音高声说:“好甜啊,真是糖枣!”经过这次以枣为媒的合作洽谈,达成了推翻隋朝的共识。
而且是一个胜仗接一个的胜仗,很快推倒了大隋。李渊在与群臣商议建国所用国名时,李世民出班奏道:“父王要以唐字立为国号,原因有二,一是父王是唐国公,二是罗成将军以糖枣为媒,使我们与瓦岗寨英雄达成共识,瓦岗寨英雄除单雄信外都已经归顺了我们,均是忠心耿耿的将领,罗成将军为推翻大隋而捐躯,我们要世世代代纪念他送糖枣结联盟之功,不知父王意下如何?”李渊大喜:“准奏”。唐朝的产生与庆云古枣这段传说传了一代又一代。糖枣、唐枣,传遍了华夏大地,传遍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孟母的四个传说故事
至少在中国,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要,传统社会就这么认为的。比如孔子,比如孟子。
尤其是孟子,在汉代,就出现了很多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出儒家的一些价值理念和立场,但未必是史实。东汉时,赵歧为孟子作注,谈及孟子,连他的字都不清楚了,“字未闻也”;何况其父母。大约都是汉代人好心作出来的伪史。
很多人都知道的是“孟母三迁”,旨在说明环境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另有“孟母断机”,也是教育孩子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那么,不甚为人所知的,还有所谓“买肉啖子”一事。出自《韩诗外传》。说是邻居杀猪——有人说不是曾子杀猪。不止曾子杀猪,孟家的邻居也杀猪的——说是邻居杀猪,孟子问,他们干嘛杀猪?孟母随口说,杀了给你吃的。说完就后悔了,心想,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目的就是“胎教之也”——现在流传的所谓“胎教”,就是出自这里——现在这样,不是教之不讲信用吗。于是到邻居家,买了肉给孟子,以实现诺言。其实跟传说中的曾子杀猪讲的是一个道理。两事同源,也可证其伪。
第四个传说,知道的人就更少了,也自出《韩诗外传》,另见于《列女传》,一般称之为“孟子出妻”。说孟子的妻子一个人在家,“踞”,就是说在家一个,蹲着。上古时候,中国人一般是“跪坐”,蹲是很礼貌的行为。孟子见了,出来跟孟母说,妻子“无礼”,要休掉她。孟母问为什么?孟子说她竟然“踞”。孟母问,你咋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就说了,这不是你妻子无礼,是你自己无礼。礼书明明白白说,“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意思是说,进大门前要喊下有没有人在家,进屋子前要敲敲门什么的,让人知道你要来,不要乘人不备。就算是夫妻,也要如此,所谓相敬如宾嘛。孟母就说,现在你进入到家里很隐私的地方,一声不吭地进入,还看到人家失礼的样子,这是你的不对了,是你失礼在先。孟子很自责,再也不敢提休妻的事儿了。
孟母真不简单,深明大义,如把意义引申一下的话,就是孟母深知不能陷人于恶,就好比你明明知道有些东西人情所不能免,你不能制定个办法禁止他,因为这是刻意侵害啊。
儒家跟法家的大不同,其一就是法家“政作人所恶”,而儒家则温情得多。
端午节民俗故事:陈十四娘娘勇斗南蛇婆
在民间的端午节民俗中,除了我们熟悉的吃粽子、剥茶叶蛋,还有有用雄黄酒洒地、门上插菖蒲叶这样的风俗。那么你知道这些风俗怎么来的吗?它们与陈十四娘娘有关。
陈十四娘娘本来是观音菩萨大拇指上的三滴血。后来人间出现了一条恶蛇精,叫南蛇婆,带领它的蛇精子孙危害民间,老百姓闻蛇变色。正义的陈十四娘娘就化作一阵红雨降到人间,变成一个热情豪爽的名女,立志为老百姓除害。为此,她专门上庐山学法,学成回来后,就和恶贯满盈的南蛇婆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据说,陈十四娘娘在和南蛇婆博斗时,南蛇婆用她的看家宝“黑葫芦”放出阵阵毒气,陈十四娘娘被熏得头昏眼花,口干舌燥。正在这时,忽见南天门金光闪闪,观音菩萨伸手从苏州保和堂抽来一条菖蒲叶,化作一柄冷光闪闪、青锋逼人的菖蒲剑送到了陈十四娘娘手中,陈十四娘娘就用这把菖蒲剑杀败了南蛇婆。观音菩萨还随手折下柳枝,把洒雄黄酒向人间,杀死了罪恶累累的南蛇婆子子孙孙。
就这样,百姓们以为雄黄酒与菖蒲叶可以解蛇虫百脚之五毒。所以,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都插菖蒲叶房前门后都洒雄黄酒,这两种习俗一直沿传至今。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