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比武应该科学的把好“四关“论文1500字”

文章 2019-07-10 15:08:40 1个回答   ()人看过

我参加过三次高技术比武,当过一次比武裁判,两次进入省公司高技能人才库,算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但谈及参赛感受,觉得第一次是在拼,历练后也的确提升了职业技能,为此后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很大帮助;第二次就有点小觑,准备过程中不乏猜题蒙题等侥幸心理,故而战败而归;第三次参赛时,我已经39岁,是被领导赶鸭子上架的,为了不辜负领导,才认真准备,既然是为单位而战,结束后只觉得浑身一轻,就觉得仗终于打完了,打得还算漂亮,但充斥其间的,是无以言表的无奈、无措。

2017年,我有幸担任比武裁判。闲暇时裁判员扎堆聊天,都觉得比武似乎进入一个怪圈,有点变味。比武两年一次,但参赛者都是“老面孔”,因为成绩是个人的,更是单位的,为了荣誉,参赛单位只得舍卒保帅。这样做的结果,好比热火朝天的中国制造一样,短暂的辉煌过后,引发的是无尽的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隐忧。而9月17日开展的全省用电营销比武活动,将岗位练兵效果检验与高技术比武相结合,使岗位练兵的普通员工开始进入到技能比武的赛场,无疑是一次大胆创新,堪称史无前例。

在此,笔者抛砖引玉,觉得技术比武如果科学把好以下“四关”,技术比武的结果才更具说服力,公平公正公开的氛围形成了,何愁参与者不积极,何愁技能不提高呢?

一是把好认知关。毋庸置疑,技能比武能激发员工学技术热情,提高个人乃至单位的技术水平,从而带动企业的技术革新、科技进步。所以,定期举办全员性的高技术比武是必须的,更是必要的。

二是把好全员关。比武的目的是提升“全员”技能水平。既然是群众性的,就应该让每一位员工都有亮相的机会,较量的战场。有机会才会有机遇,有了机遇才会有动力,毕竟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认可。

三是把好参赛者身份审核关。建议进一步细化比武规则,借鉴领导干部到期交流形式,规定同专业比武,每位员工参与次数,无论是否连续,均不能超过2次,毕竟老选手比赛经验丰富,是一些初出茅庐的新手无法比拟的,那么由此比出的成绩并不能完全展示自身专业技能水平。要参加可以,必须换专业,现在生产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是提倡一专多能吗?

四是把好裁判选拔关。裁判也是俗人,都在系统内,低头抬头都是熟人,评判时难免抹不下面子,因此,孰生孰疏,人情分或多或少掺杂其中,比赛结果怎么让人信服?基于此,建议比武裁判长、裁判员均聘请外单位人员。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