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数读法的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0 14:07:45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教学中,学生读数时读得头头是道,课程进行得也比较顺利。但我们也发现,学生在自己归纳读数方法时常常是结合某一具体数据来说,无法归纳为数学的语言,这样的情况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我们以为学生既然会读数了,就能自己归纳总结方法。但在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不能形成系统的对读数方法的认识,他们对读数的方法还停留在模糊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之上。因此,我们对这样的教学产生了疑惑,并进行了反思。

学生对于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仍旧停留在外在的感知上,可以说这是学生原有的经验。那么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仍是沿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够读出数就够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由此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再现,而应在原有基础上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提高,提高他们的概括、归纳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与应用提供思想方法,引导他们开发未知世界,以体现数学的价值。

上面的设计关注到学生读数的方法以及读数中难点的处理,看似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实则恰恰忽视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着眼于此,经过反思与实践,我们形成了现在的教学设计。并且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首先,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再现是必不可少的,这往往是学生构建新知识的平台,忽视或者省略这一环节,就无法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其次,善于利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当学生遇到新的问题,鼓励他们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利用迁移类推获取新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正确看待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有所提高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现实起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或是模棱两可的。学生的已有经验虽然是其知识系统中极为宝贵的组成部分,但只有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知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抓住本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的认识。

1.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一个稳定的认知结构体系,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与认知范围的逐渐扩展,这种认知上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如果不能实现认知活动的重新平衡,学生获得的知识及方法将不会得到梳理,因此,要及时地把新学的知识及方法纳入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体系中。对于“亿以内数的读法”,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读万以内的数,而且有的学生可能还会读超过万的数。但对超过万的数为什么这样读,学生是不清楚的,其实就是不明白亿以内数的读法及万以内数的读法之间的联系。这个联系一旦能建立起来,教学目标也就能实现。

2.抓住数学的本质,培养数学思维方法。

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这就是数学的思维方式。它集中表现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后,思维往往停留在“基本法则”的浅层认识上,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后应使学生发现一级与含有两级数读法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悟出万级的读法与个级读法相同,只是加一个“万”字,这样就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能进一步运用这一发现迁移、类推出含有三级数的读法,形成系统的知识链。

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但不仅仅是已有经验的再现,我们应更多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寻求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展。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