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范文

文章 2019-07-10 13:42:28 1个回答   ()人看过

今天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任务——上一节研讨课,现在的感觉一阵轻松,轻松当然不是来自于自我感觉的良好,而是自己从紧张到平常的一个转变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让我对这些孩子看到了希望吧?!

今天的学生应该说是给足了我面子,课后统计了发言的人数,占班级的一半,这是前所未有的。看来我一开始对他们提的要求开始有效用了:不管是对是错,一节课至少要发言一次,让大家知道你在思考。从这一点来说我感觉到:孩子其实是很听话的,因为这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他们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而我也在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和他们贴近,让他们觉得上语文课很有趣。今天因为有听课的老师,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自己的准备充分了,所以我能用自己的语言、情绪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跟着我走,进入了文本的世界中去。备课是花了心思了,找出了以前的听课记录,汲取别人之精华,搜索了网络上的有关教案,进行参考,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估计精心设计。

今天的课堂没有用多媒体(呵呵,也就是说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但是我从来就不认为没有电化教育的课堂就不是一堂现代化的好课(是不是有些张狂?当然我不是说我的课好),但是我觉得一堂课要体现一个理念,要有老师自己的理解和特色,在课堂上要认准一个目标,有重点地训练。

我不记得是哪个特级老师说过的(好象是殷特):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在一节课上给学生一个知识点,那么这个老师就很了不起(大意好象是这样的)。你想啊,一个学期有多少的语文课?我们小学六年要上多少的语文课?而我们要让孩子掌握的知识点或者说学习的方法有多少呢?这样一比,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平时的课堂其实很多时候缺少了一种思考,缺少的是一个目标。课文读过去就算了,字会写就行了,那么除了这些,语文还能给孩子一些什么呢?一种思想、一个习惯、一种能力……或许还有更多,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地训练的,或者说是熏陶更恰当一些吧?

所以,今天我这堂课,我要让学生学会感悟,要会钻进文本,要会咬文嚼字,那么我把重点放在了感悟上面,通过字、词来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所以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默读体会、写批注、同桌讨论,然后交流,内化、朗读、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当然我还用了自己夸张的表现,用了我自己设计的一些小小的圈套,挖掘课文的空白让学生进行想象——比如“法布尔听见父母的喊了吗?为什么?”孩子说没有听见,因为他研究昆虫聚精会神呢!正确,你很聪明!孩子说听见了,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不回答呢”?学生一想,因为他怕把虫子吓跑了!哎呀,你也很聪明,会想啊!孩子别提有多得意了!(其实,自己看见他们这么投入地钻我的圈套,我更得意啊!)越是聪明的孩子越会往里面跳,而他们越跳进去越会觉得“哎,语文真有趣,怎么怎么说都对啊,怎么说都可以啊”。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他们学会说自己的理解而且自圆其说,这也是一种本领。[

我觉得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要让学生自己乐于说自己的感受。有文学评论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是一个评论家,我们能够倾听他们的声音和理解,那么我们就更能够引导他们走进语文的世界。让他们感觉到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其实很有趣。那么这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让他们少写一些作业也没有关系了,他们喜欢语文、会用语文就可以了,你上课也会觉得轻松了,如果有一天他们说的滔滔不绝,你只有点头的份了,那就是你省心了,你成功了。那这样的课堂是我向往的,也是我所追求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如果说第一堂课是在教给他们方法,那么第二课时我是准备实施演练了,同一课内容,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多说一点,让自己轻松一点。但在备课的时候我做到一点:如果学生说不上来我怎么说?

我一直都很崇拜于永正老师的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走遍天下。所以我也学着这样(当然我没有这样的功力啊!)。还记得以前上课师傅郭小磊常常批评我的:“备课从来只备条条框框,上课学生答不上来你怎么办?”所以,现在备课我的大体思路先确定,然后我要准备我的“救场”——如果学生不能反应过来我怎么引导。

所以,随着自己对教材把握是深入,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课堂情况的预先估计,冷场的情况逐渐好转了。但是,因为准备的充分,所以就希望学生能掌握的全面,以至于最后有一个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仓促了。

当然,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全体老师都对我的课进行了研讨,大家给予了肯定,对我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在磨练中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成熟!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