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课后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0 13:25:06 1个回答   ()人看过

首先感谢联校领导为我们搭建了“同课异构”这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评委们的精彩点评,感谢老师们一天的辛劳陪伴,感谢一个个活泼灵动的学生。

上完《螳螂捕蝉》这节课后,认真听取了各位老师的点评,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本节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归纳如下:挖掘文本不够深入,有些粗枝大叶;缺乏女教师的细致与优雅;关键地方没有适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给人感觉有些随心所欲。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限于个人能力无法一一体会出来,今后还需慢慢感悟。

如果反思就是反省不足之处,那么这篇反思就该结束了,如果讲一节公开课只看到自己的不足,那么公开课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上完这节后,我就一直拿着筛子筛,看看这节课能剩下些什么,有哪些东西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实践改进,想看看除了沙子外有没有金子。几番纠结,终于擦出几朵火花,拿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导学案——摸着石头过河。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这句网络红语形容导学案有失严谨,冒然用一下吧。“导学案”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熟悉是因为近年来它被各种教育会议无数次强调,在课堂上无数次使用;但大家都无法领悟到它的内涵,在字典中无法查到这个词,像个传说一样陌生。学案是什么?还需要大家继续研究,先谈谈现阶段我对学案的认识:学案是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所以它肯定了融入了教学目标、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肯定不是一份练习题,但是问题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学什么,学案应该呈现哪些问题呢?该有几个问题呢?试想:我们成人在40分钟内能做多少脑力劳动?课堂上再有导入、总结、交流、合作、探究、练习等等环节,所以,在设计学案时应该设计出有代表性,有突破性的问题,不能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泛泛出现把教师和学生搞得焦头烂额,使课堂淹没题海中而毫无生气,失去了语文味、人情味。我在本节课的学案中,设计了六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自认为设计的很好,就是“对号入座,组成新词”环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练出“吴国攻楚,诸侯在后”这个词,一下就抓住了事与理之间的联系,利益与祸患近在眼前,这样就免去了文本一次次被拆分组装,一次次被支离破碎,免去了教师许多绞尽脑汁的讲解。另外是“表演情景剧”环节,下课后一直反思:本节课与文本对话是不是少了些?我先谈谈对“文本对话”的理解,与文本对话就是读者投入文本中,观察故事的发展,洞察人物的内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本人的生活产生情感与思考共鸣。用情景剧的方式读课文,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这一形式反应出来,是不是很好的与文本对话的方式呢?还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许多学案前几个题老是生字,词语练习,接下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第一课时中,以字词练习为主。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能不能今后的六年级学案直接从“与文本对话”开始呢?把第一节课交给学生自学,因为自学流程大致相同,教师再适当引导一下,学生完全能以很低的成本把第一课时完成,就不需要再浪费那么多A4纸了,国家资源这么紧缺,在这里强烈呼吁一下。

二、 教师把自己当做班上一个普通的年龄大些的学生。

教师上公开课会很紧张,不管是多么有经验的教师,这次在去北村小学的路上,我就在想,当一个人被众人围观时,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以前上公开课时绷得很紧,早早的就背好了“台词”,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学生,自己准备的东西总是难以很好的使用,致使课堂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前几年在北村讲课结果大败而归,今次所有高段的语文教师都去听评课,而且准备时间只有一天多,一下子有了压力,好在课堂效果自己还比较满意,反思原因:放下了担子,不想成败,放下了架子,与学生融为一体。比如说:带领同学们一起感谢听课教师,和初次见面的学生握手,真诚地叫学生的名字,搭着男同学的肩膀,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就像他们“兄弟”一样,对了,我只是一个比他们大一些的学生。怀着这种心态去上课,自己就能放开,清晰的思路,精彩的话,情不自禁涌出来,挡都挡不住,整节课如有神助。

三、做人难,做教师难,做小学男教师更是难上加难。

小学教师队伍阴盛阳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男教师给众多的女教师打交道,时间长了难免会被同化,为什么女兵都那么生猛也是这个道理吧,尤其在基层教师队伍中,女教师能顶多半边天,男教师反而显得毫无生气,默默无闻。我们这里上公开课的大部分都是女教师,她们思维敏捷,气质优雅,普通话标准,表情丰富,富有亲和力,会用各种方法不断的激励学生,男教师上公开课也参考女教师,时间一长,男教师们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要表现出这种种素质,同时又一直和性别打架,长此以住,公开课的讲台让大多一线的男教师望而却步。我也有这种困惑,如何能到不作做,不拘束,不忸怩。本次公开课评委用了“粗犷”这个词来形容我的风格——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六个做课教师只有我一个男教师,——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寻适合男教师的教学风格。

四、小组学习中要突显小组长的作用。

本节学案教学设计时,更注重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既然要合作就要求大家在同一目标上进行分工,合作学习需要小组长把一项任务分成份,每个人去精心完成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合理的组织分工和协调,需要组长去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的作用就被突显了出来,教师要协调要自己与组长的关系,不要越厨代庖。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有意体现组长的价值,如:让小组选代表读课文,小组推荐发言,小组长带领本组员自导自演课本剧,组长点评等,小组长申慧强点评情景剧的精彩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个合作学习环节是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的,忙而不乱,多而不散,小组长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学的快乐,教师教的轻松。

五、在狭小的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为了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我让学生站在教室里最耀眼的位置来展示自我,没有把学生拘泥于座位上动弹不得,教师没有高高在讲台,而是让学生来到教室中央,无论是读课文,回答问题,学生参与写板书,还是情景剧表演都把学生请到讲台上,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很重要。此时些该,狭小的教室就是学生的舞台,老师就站在或索性坐在教室的一角,认真地聆听学生读书,讨论探究,欣赏他们表演,适时做出点评、激励或指导。因为被教师请上来,小家伙们一个个很兴致很高,学的很起积极,课堂自然就热烈起来,这时老师只需要坐享课堂的快乐气氛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

六、 追随内心当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教育观点。

我说这话是不是有些夸张了,一点也不,我们可以调查自己的学生,学生知道那个教师好,喜欢那个教师,不喜欢某个教师,孩子们各自有各自的观点,只是他们没有和教育这个很大的词联系起来罢了。我们小时候也一样,然后有幸读了一所师范院校,比较全面系统地接触了教育,再有后来的实习体验,工作经历,生活阅历,继续学习,以及每个人在独特的环境教书育人,这些外在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影响塑造着我们,几年甚至几十年下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点,有的人只是缺乏对个人教育理念的总结和思考,当个人的理念形成时候,就要去唤醒内心深处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也许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只要是最适合自己的,并且在教学中实践好,操作好,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但是这必须有个前提,亚里士多德说过“我思故我在”,请扪心自问一句“我思考过吗?”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有这样一种现象,好像教龄越长的教师越难适应现在多变的教育,要么是多媒体,要么是学案教学,将来还有更先进的思想诞生,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新形势下失去了话语权,好像马上就要被残酷的现实淘汰。为什么我们在课改的同时丢失了自己? 虽然每天在做同一件事情,但和自己交流的时间却很少,很多时候是被牵着鼻子走,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权力去思考,哪些才是适合自己的教育?

我们干了一辈子教育却糊涂了一辈子,真是悲哀啊!在反思中成长,思考的过程肯定有些不成熟、词不达意或误入歧途的地方,望大家批评指正。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