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阅读及答案
刑赏忠厚之至论
(1)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①。
(2)《传》②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臯陶为士,将杀人,臯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寛。《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3)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则举 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4)《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①祥刑:慎用刑罚 ②《传》:解说经义的文字。
1、第一段体现“刑赏忠厚之至”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下列对第二段两处引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古代先贤语句作为论据,增加论证的说服力。
B.提出了在赏罚、功罪有疑时“忠厚”的决疑之法。
C.前句分析了“推广恩泽”和“慎用刑罚”的原因。
D.后句告诫宁可犯不守成法之过失也不能错杀无罪。
3、分析第二段列举尧和皋陶事例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入第三段方框处最准确的一个词是________。
A.罚 B.刑 C罪. D.疑
5、评价本文观点的现实意义。
答案:
1、奖赏做好事的人并赞美勉励他,处罚做坏事的人并希望他改错自新。
2、C
3、以对比论证突出“尧用刑之宽”,强调“刑忠厚”的观点,引出下文论述。
4、D
5、本文推崇古时刑赏忠厚之义,同时倡导立法从严,施法从宽,特别论证了刑赏有疑时,因本着过仁不过义的原则,“重”赏“轻”罚。这些观点对于当下“依法治国”的现实有借鉴意义,依法刑与罚,疑罪从无,是依法治国应该遵循的原则。
译文: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
《传》中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多次说当杀,尧帝却多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不守成法办事的错误。”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
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