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的五篇评课稿
篇一:《重叠问题》 评课稿
重叠问题是新教材三下中的教学内容,是原先奥数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内容偏难,有一定的挑战性。黄素女老师处理教材独到,教学节奏控制合理,对学生的回答应对自如。学生从猜测到操作建模,到练习拓展,一直处于轻松主动,思维活跃的良好学习状态中,教学效果扎实有效。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激趣引入,巧伏重叠思想
老师通过闹经急转弯,让学生想到生活中的重叠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环节花时不多,却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孕伏新知的效果。
二、合作交流,建立模型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教师在教学中并未直接教学,而是采用主动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摆一摆学具。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献计献策,思维的火花在不断地碰撞。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摆出了韦恩图,但教师并未就此罢休,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各区域各代表什么?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 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首尾呼应,拓展延伸
练习之后,学生对重叠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王老师设计的练习,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并且把包含与交叉重叠与不重叠等几种不同情况。通过题组,揭示了它们的区别与联 系。设计巧妙,考虑周到。
篇二:重叠问题的评课稿
林晓珍老师讲三年级下册的《重叠问题》,我来粗浅的评论下,这种优质课评比能够让老师互相吸取经验,互相查找不足,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教师更是一种挑战。
1、课前直接引入主题,很干脆利落,从生活当中找到我们接触到的重叠问题,
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可以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整节课,林老师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
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例如从课堂的开始,老师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趣味篮球赛的情况统计表,求出:都有哪些同学参加了哪些活动?哪几个同学同时参加了哪项活动?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
3、首尾呼应,拓展延伸练习之后,学生对重叠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林老
师设计的练习,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并且把包含与交叉重叠与不重叠等几种不同情况。通过题组,揭示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设计巧妙,考虑周到。 我就简单提一下这节课我的遗憾吧。
1、引入过程重复太多。在引入的过程中,重复的没必要的话语特别多,重点我觉得没有掌握好
2、我觉得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还不到位,上课前最好有一个互动这样能够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近感,减少距离感,以便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活力,感觉上课有一点没有放开去讲。
篇三:重叠问题评课
《重叠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因此从教学内容到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从本节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来看, 许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对教材的处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落实新课标理念等方面都有成功之处。在教学中,许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定位把握适度。
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要让学生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集合思想即可。要想真正理解集合图的意义,必须经历集合图的建构过程,即集合图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许老师整堂课也就是定位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韦恩图,通过现场游戏、师生辩论、事实确认来引发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经历探究并获得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整堂课学生学得都比较自然和轻松,教学目标达成度较理想。
2、教材的处理和取材内容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在本节课中,许老师并没有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统计表,而是从学生喜欢的日常游戏出发,到提出问题,引起认知矛盾冲突,从而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降价了教学的难度,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并且取材内容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也感兴趣,这样学习是有生活基础的,有现实意义,更是有动力的。
3、借助活动,让数学思想方法实现“感悟—→建构”
韦恩图的探究过程,教师提出问题的关键点:让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到各自不同的呼拉圈当中,在参加两种游戏的学生左右为难中引发大家的思考,在集体智慧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韦恩图的雏形,韦恩图的模型形象地呈现在学生
面前。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将呼拉圈这一形象的构图在黑板上描下来,实现了由物到形的转换。许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地制造矛盾实现预设中的有效生成,然后利用韦恩图的形式来解决重叠问题。到此,学生在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中已经初步理解了韦恩图的本质意义,教学的重难点基本得到了突破。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各部分各代表什么?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最后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总之,许老师通过“分类”感悟“集合”,通过重叠的事实,建构“交集”;通过解读,理解“交集”;最后通过列式,概括“交集”。
篇四:重叠问题评课稿
一、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4——75页智慧广场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掌握了数的顺序、能正确读写、会比较大小,并且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设计目的是从一年级开始向学生渗透画直观图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初步养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体现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2. 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运用几何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3.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简单的重叠问题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 。 教学难点是:理解前面的数量+中间部分+后面数量=总数。
数了两次的部分是重复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去掉
四、教学模式
本节课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创设教学情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巩固练习、总结反思四大环节。其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核心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感知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说教学设计:
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乐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多媒体出示信息图,让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从前面数花雁排第6,从后面数排第3,一共有多少只大雁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为学生理解问题奠定基础。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这一行大雁一共有多少只?
1.猜想:请你猜一猜,这行大雁一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出现8只或9只这两种不同的答案。
到底一共有8只大雁还是9只呢?
2.验证:
我们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引导学生说出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等验证方法。
下面我们一起先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几只。
摆一摆: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学具:
(1)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大雁,用三角形代替花雁,边读题,边摆一摆,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该怎样操作。
(2)找两名同学到展台上摆一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3)课件演示摆一摆。
“从前面数,它排在第6”,花雁前面摆几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从后面数,它排在第3”,花雁后面摆几只?
数一数,这行大雁有几只?
(4)请同学们再动手摆一摆。
画一画:
除了摆一摆,我们还可以画一画进行验证:
下面用圆片代替大雁,三角代替花雁画一画,看看这一行大雁是多少只? 小组内可以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画法。
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下来。
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画的?课件演示画一画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验证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小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的要求”同时在摆一摆画一画的过程中可以使小学生在头脑中产生重叠的概念 算一算:
引导学生根据画出的直观图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穿花衣服的大雁,从前面数排在第6,从后面数排在第3。数了两次,
所以可以这样计算:6+3-1=8(只)
从图上看穿花衣服的大雁前面有5只,后面有2只,
所以可以这样计算:5+1+2=8 (只)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强化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 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题
第二层次:综合题
第三层次:拓展题
基础题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巩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综合题关注差异,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拓展题关注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知
我们这节课解决的问题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
1.让学生读一读课题,说一说对“重叠”的理解。
2.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重叠问题”呢?
画图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以后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概念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多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总结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清楚明了的表现出来,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五:重叠问题评课
《重叠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从本节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来看,龚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对教材的处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都有成功之处。在教学中,龚老师为学生创设了抽查6名同学的兴趣爱好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境导入,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抽查本班6名同学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学素材展开教学,根据学生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两个内容获得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巧妙地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学的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
2、 创设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
以“喜欢音乐和美术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学生试着解答,却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学生发现刚才计算时有重复的。此时老师巧妙地抓住学生急于探究的心里,提出“怎么调整就能一眼看出有8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时学生就自然想到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放到中间。这样就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出现了。当学生已经建立韦恩图的模型时,老师接着自然地出示规范的韦恩图,并介绍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的合作交流,他们不仅建立起集合思想的数学模型,并清楚地理解了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
3、练习设计层次清楚、新颖、精巧,体现了老师独特的用心。拓展练习趣味思考题计,既能进一步感知重叠问题关键因素,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的思想渗透以及解决问题时要有有序的思维。
4、真实课堂缺憾美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听完龚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对如何建立重叠问题的数学模型,陈老师在课堂上渗透的不是很深。这是我听课后的一丝遗憾的地方,不知对否,望指教!
2011年6月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