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兄弟心情日记

文章 2019-07-10 11:53:59 1个回答   ()人看过

我要说的“兄弟”是指我的小说。我从来没有把我的小说当作我的子女,纵然是我把他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但我更愿意把“他”称为“兄弟”。

我觉得我是对不起我“兄弟”的。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却常常让“他”营养不良,面黄肌瘦,难看得很,但“他”没有怪我,“他”知道我在努力。坦率地说,我的经历并不多,我肚子里的东西也很少,我写的大多源于我的阅读和想象,在几年之前我是从没想过我要写小说的。

能认识小说这位好“兄弟”,得感谢我的姑父,他是一位退伍军人,在西藏边疆呆了五年。他长得很结实,还有一脸的络腮胡子,乍一看像个粗人,但是却应了那句“人不可貌相”的话。退伍后他做了长途运输的司机,但他却离不开两样东西,第一是“酒”,第二就是“书”了。他开车时是必须要喝酒的,而且是高度的,每次晚上出发都要喝小瓶的半斤“二锅头”,他说,没事的,不喝点路上打盹,喝点我就精神了。有一次车上没有酒了,但是却还有十斤酒精,他竟然把酒精也喝掉了一斤,幸运的是没有被交警发现。喝酒精的这件事便成了他的谈资,一次次的向我们讲述。对于书,是和酒一样的,他爱书,没事的时候就坐在车里读书,他只有初中学历,但却不比高学历的人差。他最喜欢的是《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每期必买。

那时我刚上初中,放假到姑姑家玩,在床边发现了一本《小小说选刊》,因为封面很精美便翻看了起来。没想到平时不怎么爱看书的我竟一下子被小说吸引住了,还记得那篇叫做《采山珍的人》。于是,我便把姑父收藏几年的全部要走了,很高的一摞,他给我的时候显然有些不舍。

就是这一摞书,让我爱上了文学。

读了几年之后我便开始写,我觉得我也可以做一位小小说作家的。但事实上我笨得很,上学时我的作文从来没有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表扬过。坦白地说,我真正能写完一篇完整的小小说是在2008年的春天,题目是《电话通知》,说的是官场的形式主义。那篇我投给了“郑州市伊河路十七号”。很荒诞的是我认为,那篇肯定是能上选刊的,现在想起来我很搞笑。

屡次投稿都不中,我灰心了,也许我只适合做个读者吧。但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潍坊日报》的孟庆龙老师,他在编辑的副刊发表了我的小小说《临街的窗》,而且孟老师还专门写了评论。我高兴,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我是可以写小说的,我的小说也上报了!

之后,孟老师又编辑发表了我的几篇小说,还推荐到了《山东文学》,告诉我许多为文、做人的道理。可以说孟老师是我文学道路上最重要的人,他是让我更好成长的园丁。但至今我没有当面向他说一句感谢的话。

我深知我的“兄弟”虽然见报了,但“他”却是那么的稚嫩,“他”根本就经不起时间的打击,我唯有继续完善“他”,才对得起“他”,对得起帮助过我的人。

许多人说,看我的“兄弟”《浓雾的早晨》,根本就看不懂,不知道我到底要表达什么。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我只是想写浓雾,写我的那种感觉,浓雾中穿行,就像我的未来,迷迷茫茫。我的这个“兄弟”没有怪我给了“他”一张没有五官的脸。

我热爱小说,跟我姑父爱酒一样,一天不读小说我就难受,写起小说来我就忘记了世界。我想当大作家,写大小说,把我的“兄弟”变得更加健壮,让更多的人看到“他”,我相信我能做到。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