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文章 2019-07-10 10:36:56 1个回答   ()人看过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学生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具有探索性学习的价值,因此让学生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基于这一新的理念,教学中我没有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猜想──验证──反思”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伊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动画情境,在这个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从猪八戒的无知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出“25.00”和“25”是相等的,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验证。

接着我出示探究内容,内容中既有正例(和0。5相等的小数),也有反例(和0.5不相等的小数)。而教材的例题学习中只有正例(比较0.5和0.50的大小)没有反例,我认为那样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并及时指导学生寻求跨越障碍的办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没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是不值得探究的,没有在探究中战胜困难的经历,其探究能力是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的。

当然,为了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我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首先,通过设计探究提纲来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又以“参与者”的身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以保证探究活动不被“卡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合作(先组内合作再组间合作)想出了多种办法,体现了探索活动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通过汇报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推翻了原先的猜想,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并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小数末尾”和“小数点后面”的区别)有了深刻地理解。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