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与信任》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渗透人文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培养良好个性和品格。
《诚实和信任》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驱车回家时,因夜深天黑,不小心撞碎了停靠在路边的小红车的反光镜,后来双方通过电话相互解决了问题,从中体现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文章选取的是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以平淡的手法进行描述,语句很朴实,没有运用任何华丽的辞藻煽情的语句,但人物刻画却十分细致,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根据本课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了抓细节、悟真情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地读书感悟,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一、直奔主题,点明“真情”
文章要告诉我们“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这一深刻的道理,课文是通过小红车主人说的一句话直接点明的。因此,刚上课我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全文,找出含有课题的那句话,用“
——”划出。从而引导学生直奔中心,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再次感知课文,为更好地“开讲”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细节,感悟真情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诚实和信任真的比金钱更重要吗?接下来我就直接请同学们轻声读1—3节,了解那个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课文的1-3自然段,描述了事故发生的经过,文字浅显,似乎一读就懂,但从字里行间可体会到作者的诚实,严于律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促进理解,具体分三步走:
(1)自由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事情经过。
(2)细读,边读边思:在整体事情发生的过程中,你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并圈划有关语句。
(3)交流品读重点句。这样,层层深入,既为学生创设了放手自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引导在重点句上反复品味,为更好地体会这份真情打下了基础。
夜深了,“我”急着赶回家,所以留下纸条急匆匆地走了,一会儿车主回来了。车主看到反光镜破了,会怎样?可是,当车主拿到了这张纸条,又会怎么想呢?如果是你,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有什么想法?我让学生进行小红车主人的角色体验,从而缩小了学生与事中人物之间的距离,在“真实”的境界里,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乃至情感的沟通。学生分不同的角色心情交流。由于这张纸条,由于作者这份诚实负责的态度,才使小红车主人充分信任作者,引发了他们俩的一段电话对话。作者与小红车主人的对话与平常交通事故的对话有什么不同?他们之间围绕的是感谢和歉意。“作者的歉意理所应当,但作者撞碎了小红车的反光镜,小红车的主人为什么还要感谢他?”的确,使小红车主人深受触动的,是“我”的诚实与负责。无意碰坏,无人知晓,却主动要求赔偿;车子遭撞,物件被损,却打电话致谢,“我”与小红车主人的这段真诚对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课文至此,高潮凸显。我把握住这个关键点,予以点拨引读,层层深入探寻,再辅以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自然地引发出作者、学生、小红车主人之间的情感共鸣,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三、尊重学生个性,表达独特的感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教学完整篇课文时,让学生把阅读后的感受写下来,是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倾吐的需要。通过这个训练,相信“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已融合了学生头脑中的“相似块”,牢牢地植根于学生的心间了,使学生真正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实现在实践中学语文、学做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课堂因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凝固的课堂场景才会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要相信学生,我们给学生一个天地,他们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