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
1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农村社会学课程的教学情况,大部分学校该课程的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滞后,跟不上时代步伐。农村社会学的教材相对比较缺乏,而已经公开出版的教材里面虽然不乏经典教材,但大多内容偏重知识介绍和理论概述,包含中国农村具体实例或案例的少,即便有些案例也因时间较早,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涵盖现在农村社会最新进展和热点的案例更少。二是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农村社会学课堂仍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老师上课大多以讲授为主,学生上课则是被动地听和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沉闷枯燥,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三是实践教学缺乏或比重偏低。农村社会学是一门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大多学校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只偏重理论,只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实践教学缺乏,即便有实践教学,但大多以单纯的案例讨论与分析为主,很少走出课堂、走进农村,限制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农村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四是学生对涉农课程兴趣普遍不高。由于长期以来,社会上的轻农意识一直存在,导致大多数涉农专业的学生对农业、农村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农业发展缺乏信心,因此对自己的专业有偏见,热爱程度不够,学农爱农意识不强,对涉农课程的兴趣普遍不高,这为农村社会学的课程教学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2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1重新整合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农村社会学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范围非常广,笔者根据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对于课程建设的要求,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尤其注重理论与实际联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充分体现我国近几年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和农村发展实践,为此把《农村社会学》的所有课程内容分成了四个课程模块: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存在的热点问题、农村社会变迁和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主线是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到整体,即整体认识、局部分解、综合应用,围绕农村社会的组成、结构、功能、调控与应用进行介绍。教学内容模块一为农村社会结构部分:从农村社会的构成由个体到群体,由简单到复杂,依次介绍农民、农村家庭、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区等内容,模块二则主要结合中国农村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农村人口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民工潮问题、农村资源环境问题、农村土地问题、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等,此内容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及热点不断变化。模块三则关注农村的变迁及发展:比如农村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模块四为农村社会研究方法,该部分专门介绍有关社会调查、社会预测的基本方法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与技巧。
2.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农村社会学的实践性、综合性很强,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本课程的授课仍继续注重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但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探索以下教学方法:
2.2.1“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遵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围绕学生关心的农村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依据教学内容,教师拟订讨论题,学生在查阅文献、准备好发言提纲或发言稿的基础上,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即“讨论式”教学方法。
2.2.2“研究式”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以农村社会调查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农村社会调查中理解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农村社会调查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在参与研究过程中,不但深化了对农村社会学理论的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2.3“专题式”教学法。在讲授农村社会学基本理论或热点问题时,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问题,由课程组教师或邀请校外专家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性讲解,即“专题式”教学法。
2.2.4“参观学习式”教学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一些涉农企业或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以外,还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具体,实现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生动化,调动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积极性,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另外,还有一些有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视频资料,供学生课堂和课后观看学习。此外,网络教学即网络课程平台成为农村社会学教学与学习的另一重要途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通过提高网络课程平台的利用率,可以拓宽课堂学习的范围,延长学习的时间,同时,还可以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并广泛听取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并把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总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增加了课程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3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和安排
一般来讲,大多学校都是采取传统的16个或者18个教学周的教学组织方式,而为了方便实践教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了18个教学周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实行两个周的集中实践教学。这样实践教学不再局限于校内和课堂,可以方便走出学校,走向企业,走向农村,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4重视课程实践教学
农村社会学的课程改革重点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突破。本课程将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比重占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题汇报等内容,课外实践教学则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农村,主要以专业考察、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其中又以社会调查为重点。一是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分组,以3~4人为宜,分组时综合考虑个人意愿、性别和学生籍贯。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负责该组的任务安排。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及社会热点,每组选择一个研究主题。三是围绕所选主题,查阅相关资料文献,设计调研问卷或访谈提纲,制定调查方案。四是每组自己确定路线,前往指定的村镇调研。发放问卷,走进农户家庭,与农户进行交流。五是整理所有调研资料,分析数据,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调研中遇到的社会问题,撰写调研报告。六是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PPT汇报,其他学生进行提问,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可以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书本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深入农村实际调研的过程中更深层地认识农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了学生学农爱农的意识。
2.5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农村社会学课程原来的考核方式比较简单,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主要涵盖课堂出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方面。在对农村社会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也重新修正了课程评价体系,修改了评价标准,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在原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采用了更多元的评价方式,尤其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且实行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具体表现为缩小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改革平时成绩的构成(注重在实践环节的平时表现),增加实践技能(调查报告+小组答辩等)的考核,最后形成平时成绩30%,实践技能30%(实训报告+小组答辩等),期末考试40%的评价方式,使考核评价更为全面综合。
3结语
笔者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强调农村社会学“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尤其注重理论与实际联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使农村社会学从原来理论阐述为主转变成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总之,通过对农村社会学课程进行一些改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率,使学生想学、要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了学生对于农民和农村认识的偏差,增强了对农业发展的信心,培养了学生“学农、爱农”和“为农服务”的意识。但是在课程教学中,本文认为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一是农村社会学的师资力量仍较为薄弱,教师的基层实践经验仍不足。因此如何加强教学师资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二是缺少贴近日常生活和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案例,虽然我国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已有很长时间,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同教学相比,仍显不足。三是如何和其他课程结合,共同提高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使学生学农爱农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及专业课程。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