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散论散文

文章 2019-07-10 08:11:01 1个回答   ()人看过

诗歌散文的素材积累与创作构思,并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就个人创作中的一些粗糙的经验,来论述意象的生成、文脉的连贯、主旨的表达,等等一些问题。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心灵在寻找她的朋友。——意象生成论:

在写作中,作者往往会忘记自己写作前的材料积累和周密的准备,而进入一种“迷狂”状态,让那些经历的与创造的境界在脑海里复活,让他们在自己的眼前表演,在对着自己的心灵诉说。此时,作者仿佛一个机械的书记官,只需要忠实地记录下这些场景和片段,犹如所谓的“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迷狂吧,或者白日梦,她折磨着你,时刻提醒你,写下去,写下去,别停下来,把经历的和幻想的全记录下来。这样的举动可能,应该是肯定的,损害了你的身体健康,延迟了你的许多事物,但你会更满足、更兴奋,也更有成就感。否则,这个她会不停的折磨你,在你安逸的时候,诱你爬起身来;在你闲谈的时候,要求你止住话语;在你小憩的时候,让一些情境,逗你哭笑嬉闹,仿佛中了邪一般,令他人惶惑不解。只有你知道,这是灵感来敲门啦!

一些传统的意向,如:日月水火,梅兰竹菊之类,在你的学习继承中,已在心中扎下了深根。你也会根据自己的感觉赋予它们以新意。而且会给据自己的经验积累,不自觉的创造出一些新颖的意向——即,赋予日常经验中事物以特定的含义。这便是你对诗文的贡献,也是对时代的贡献,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这样说,又能怎样表达呢?不要因为你还不是文学家,不是公认的大师,就对自己缺乏自信。写作发于内心,喷泻真情,诉诸笔端,这是人的自由,就应当有人的信心。

最近吧,我老想像一个场景,如何对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表达善意,用一句问候吧。他是什么反应呢?这种设想,也是我们普通人也能计划得到的。合情合理的情形是怎样的,只有待事情发生后,他们才能明了。而你会怎么做呢?“你最近在忙什么,咋白天老见不着你呢?”或者“你好,有件事情麻烦你,有空帮忙吗?”或者,对,应该是这句:“开个玩笑,别介意。马上过年了,娃该有身新衣服了!”他的反应是什么呢?骂你几句吧,或是生气不理,或是在他人面前数落你一番。又能代表什么呢?

三九已完,天气渐暖,啄木鸟在“笃笃”的啄着树干——这又代表着什么呢?年终了,别忙着过年,给自己的身心来一个全方位的诊断,哪里漏电了,哪里电路不通?同事说:“搬地方,丈夫要另买一张床,她不同意。”结果,没有拗过。——这叫什么?借用一段广告语:“恋一张床,爱一个家。”谁还不乐意有张新床呢?——床是家的象征了。

心灵在寻找它的朋友,她绝不会跟着你的意愿去走,该放手时且放手,待后来再去校正吧。或许,大多数情况下,你不能决定他的命运,是意象塑造了形象,形象创造了自己。

你说完了她的话,筋力放松了,心情却变得十分沉重。

二、追寻自然的节律。——类同科学的规律:

文学和科学一致之处,在于共同追求和谐统一的终极。文辞表达之中,哪个作者不自觉的追寻乐感呢?每每有一句话诉诸笔端,作者都会仔细揣测语言的可读性,并不只是一个“流畅”可以概括的。或者是说“流畅”的内涵更丰富了。如,肖其声口,模其形态,形神兼备,生动传神。这便是自如地把握了语言的内在节律,令其完全为表达服务。叫“言能逮意”。传统的韵文,散文,古体诗,今体诗,自由诗,在节律方面有典范的作品,成为这方面的范文。即使是现代诗歌、现代散文,起文句实际上也并不完全自由。如朱自清的《春》等名篇,那个不是以音乐性见长呢?

在结构方面,或许,提纲在写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具体指导着情感的抒发,事件的进展。但,艺术的表现性特点告诉我们,创作不可能为某种范式所束缚。诗歌中,如李白的诗,按律诗、绝句来衡量的话,没有几首归于唐诗,但他是时代的骄子,说他的诗歌最能代表盛唐气象——是当之无愧的。散文中,如,鲁迅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完全没有我们初学写作中的情理呼应的模式,但你不能说它不是经典,它的经典是它符合自身的叙写规律。

当然小说的结构律动更为复杂,单线的,复线的,网格的,回环的,甚至是意识流的。但当把大部头的带着油墨之香的作品捧到读者面前的时候,哪个作者会说得清作品的具体结构是什么呢?起承转合吗?太八股了。至于人物的登台,情节的发展,场景的转换,文辞的点缀,等等,都是始料不及的。而,写作如同爬山,必得登顶;如同游泳,必得彼岸;如同竞胜,必夺冠军。——这就是循着实力的规律前行。

在自然的节律里,静静地绽放绮丽的花朵吧!

三、情感单一的调子。——本着作家的使命:

我要说,也是无数前辈证明了的事实,那就是,无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在你的作品中一定会吐露真言,表达真情实感。因为,写作不只教育了读者,而且,第一个受教育的就是作者自己,作家就是用良心写作。前提是,你是一个正直的人,毛病只是品质的附着罢了。邪恶的、反动的人,怎会写作出符合时代和历史潮流的作品来呢?

作家是社会的良心,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的肩上担着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时代重任、历史使命。

为着这样的思想信念,无论他的笔下写出怎样的作品,其主题思想始终是高度一致的。仿佛日常俗谚所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般。当然主题是发展的,是树的分叉呢,还是树的主干?完全在于个人的艺术追求和修养。

鲁迅对人的思索,郭沫若对时代的把握,巴金需要时代的洪流,朱自清则描画着唯美的人情自然,冰心女士则追求一种纯粹的基督般的善意。惟其种种,方形成各自风格,让人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时代呼唤大师,时代也造就大师,大师是你。为我遮掩在蒙昧中摸索的人们,指点迷津,投射光明的影子——在前行的道路上!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