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0 07:34:26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创设情境 确定目标

用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贝多芬的事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问题引导 学生自学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都是一些基础性问题,靠学生个人能力可以解决的。目的是为了人人从课堂有收获,缩小贫富差距,延长分化时间 。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这些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基本完成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开放展示 互动生成

本环节展示的内容是上一环节拓展,单靠学生个人的能力可能要遇到困难,教师把这些问题分解到组,每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研究、讨论统一意见、确定展示人员、组内试讲,为在全班展示做充分的准备。其他组的同学就可以见仁见智发表自我看法。 教师适时点拨,调控整个课堂。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交流中提高能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课堂也会在预设中不断生成,效率不断提高。

本节课学生在展示交流时讲解了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明确了在自学、合作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掌握了重点难点问题。学生展示的过程也是学习消化的过程。

四、小结反馈 矫正提升

为了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小结和检测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环节。

本节课共设计三次由易到难的反馈,形式有抢答和小组竞赛两种,分别是:

1、文学常识积累;

2、字音落实;

3、翻译句子。

高效课堂有两个教学原则是:能自己学会的,不用老师教;能课堂上学会的,不用课下学。所以反馈、落实非常必要。

加载中,请稍候......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