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反思
11月29日我校举办了以“我与课改共成长”为主题的公开教学活动,并邀请了中国教育学会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特级教师毛彬湖老师来听课评课,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公开教学活动并得到专家的指导。
当我接到这次教学任务时我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学校交给我这个教学任务是对我的信任和展现自我的机会,紧张的是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而新教材的变化很大,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完成这次教学任务,我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认真研究教材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初步确定教学内容:两个平面平行的概念、表示方法,两个平面平行的判断定理、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其次,反复阅读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学会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为此,我调整了原计划的教学内容,去掉性质定理及其应用,留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发现、探索。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借助长方体模型,让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理解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两个平面平行的定义,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画法及表示方法;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两个平面平行的判断定理,并能熟练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平面平行.
2.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推理论证能力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进一步渗透空间问题化归为平面问题求解的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明白: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也可以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新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制作了PPT课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能发现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例题3的变题,利用课件给出了平面由过中点这一特殊位置到一般位置的运动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没有课件的使用,变题就会显得很深硬,很难揭示它的本质。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图形,安排在此不仅可以多次帮助学生创设平面与平面的判定定理的成立的条件,而且为以后的面面垂直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我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节奏,各环节的时间安排基本合理,对学生的错误能及时给予纠正,对学生的点评规范化,学生活动积极,圆满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课后在交流时,毛彬湖专家对我的这节课给予如下评价:
1.目标制定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用词准确,基本攻扎实
2.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生互动有成效
4.板书设计合理,教态亲切
5.例题选用恰当,有层次感
6.归纳小结注意了化归思想的渗透,达到一定的高度
7.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情况比较好
当然我自己觉得这堂课也有遗憾的地方,在平面与平面的判定定理的引入时,原计划在检验桌面是否是水平面的实验中,通过投影仪让学生自己观察水平仪的气泡位置,归纳出判定定理的内容。由于阶梯教室没有投影仪,自己的电教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只好改变原计划,失去了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判定定理的机会。专家也给了我一些建议:语言更精练些,数学实验最好让学生自己完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改进不足之处。在校长的领导和全组同志们的帮助下,
我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公开教学活动。
通过这次公开课活动,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毛老师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有自己的特色,有新的观点,有高潮;小结不仅仅是归纳,如何引导学生把归纳达到一定的高度,要挖掘教材的内涵;三个“五年计划”:站稳脚跟,自我发展,形成特色;激情教学;板书带有感情色彩,是一种很好的情感交流活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细小处入手等观点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启发。
通过这次公开课活动加深了我对新教材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认识更深刻;计算机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能熟练操作几何画板和制作PPT课件。
通过这次公开课活动让我体会到学校积极开展科教研活动,督促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教师提供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的良苦用心;全组同仁的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可爱的学生们积极配合、以学校的声誉为重的集体主义精神。
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将自己的业务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积极落实我校“尊重+智慧+有效”的教学理念,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