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措施论文

文章 2019-07-10 07:08:37 1个回答   ()人看过

1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呢?调查和研究发现,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度会比较高.例如,在和学生学习“圆周运动”、“摩擦力”、“曲线运动”等章节内容时,都可以给学生播放一小段“汽车的漂移视频”,透过这个现象,学生自然很好奇想知道其中的物理学原理是什么?这种生活中本来就很惊叹的镜头搬到课堂上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度被有效激发,探究自然很积极.

2将教材中的信息化为任务式问题

有时候,具体的任务让学生的探究有目的性,同时也有利于自我检查学习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必修二中的“行星的运动”这节内容时,从教材分析来看,这节课主要是介绍“天体物理”的发展.如果课堂上直接和学生照本宣科式地进行物理学史讲解,学生的印象不深,下课了说不定就忘了,为此,笔者提前布置了任务式问题,让学生课前自主准备:(1)简述哥白尼之前对行星运动的描述→哥白尼对行星运动的描述→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2)自主收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与行星运动研究有关的小故事;(3)通过上网、查资料,收集并打印太阳系行星运动的真实规律的图片.通过这几个任务的布置将原本信息介绍,转变为学生对信息的自我搜索和探究,学习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来自于《中学物理》杂志。中学物理杂志简介详见

3将规律探究性内容转化为可操作性问题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知,那么,这里面也就涉及到探究什么、怎么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将探究性内容转化为可操作性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指引,学生能够自主实验,在实验中获得问题的答案,感悟研究的过程.而且这种做法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理论性强的物理规律转化为学生可以操作的问题,简化难点,重点也在探究过程中得以有效突破.

例如,“速度”这个概念的教学,笔者设计可操作性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导向了概念生成的需要.如表1所示.从表1中给出的问题来看,学生能够操作,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转移到了【问题4】“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个问题上来了.而且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很自然地与问题运动的快慢先联系,思维和探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