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教学反思
周二一年级数学组上了一节研修课《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上周三上午第二节课,组内教师都没课,大家对这节课进行了评议,研讨。
评议之前,各位教师定的基调仍然是:多提不足之处,但对于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也要提醒大家关注。评课时众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非常融洽热烈,大家积极性很高,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主要有三大点:
一、本节课的亮点是:教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富有儿童情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设计好。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孩子理解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应该用减法计算,而且要让孩子知道是用大数减小数。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授课教师从比铅笔的长短,比彩带长短,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入手,复习了比一比的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尤其是通过剪彩带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了“相差数”的含义,为后面教学中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2、板书设计好。一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推进,分步板书课题:相差多少——两个数相差多少——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强调了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二是整个板书工整美观,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3、练习设计好。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注意力容易分散,新授结束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授课教师设计了“在教室找一组数据比大小”的游戏活动,这种活动性练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及时吊起了学生的胃口。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同时又具有拓展性、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为学生学习编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4、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时间安排恰当。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使用的语言要简洁有条理,过渡要自然,语气要抑扬顿挫,有活力、有激情,富有感染力。这些都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长期自我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2、教态要亲切,有精神,讲解时双手不宜放在背后或插进口袋,应双手握于胸前比较好。
3、教学应用题中,对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要进一步突出,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序的思考,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怎么样应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
三、值得探讨的问题有:
1、新授内容教学时作一些拓展和延伸。补充变式问题:蓝花再贴几朵就和红花一样多?红花去掉几朵就和蓝花一样多?红花和蓝花相差几朵?(教师可以先提一个类似问题示范,学生接着提问题,我在后一堂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容易提出相关问题,有个学生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蓝花再贴几朵就比红花多一朵?)。在一一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算式都一样,只有答不一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总结出这几个问题的共同特征:都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只是问法不同,所以解决方法都一样,用减法计算,大数减小数,答语不同,怎么问就怎么答。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于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有个系统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
2、对于新教材的教学,备课不仅要看大纲,看教材中的例题教学,而且要备练习,这非常重要。例如本课的例题及课后习题中都没有上面所说的变式问题,但在教材后面的复习中出现了。如果不在新授课上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等到教学复习时,再讲解习题,往往事倍功半。
3、在本节课复习导入时,有一道练习题,比较三角形(7个)和正方形(3个)的多少,讲解过程中,授课老师提到三角形比正方形少是指三角形和正方形比较,以正方形的个数作为比较的标准,接着老师反问学生:“正方形比三角形少,是以什么作为标准量的。”课堂上现场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三角形”。少数教师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提到“标准量”这个概念太深了,提出来探讨。我个人认为,这是可以的。首先,从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可以接受这样一个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含义有模糊的理解;其次,教师提到这个概念,只是渗透一下标准量的含义,并不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要求不高;第三,在比较中,都有个标准量,渗透这个概念的含义,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也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总体评价:教学效果良好,这是一节成功的研修课。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