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教学反思
今天开设了一堂公开课《海岸》,现在将其准备过程大致的写下来,以此来回顾围绕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可能由于杂事的干扰,无法一时完成,但如果一些基本的意识能在此保留下来,以后便有借鉴的地方了。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肯定是一个技术活,因为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学生基础等等。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更像艺术的活——它更多地需要结合课堂现场进展,制定策略,组织教学。
我还有一个想法,好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一个理论基础的,缺乏理论基础的课堂往往只是从经验出发。而基于理论的教学,它的立足点是有科学论证作为其实施前提的。
在准备海岸这堂课的时候,我先翻阅了一些教学理论书籍。在崔允漷主编的《有效教学》中,对建构主义进行了非常简明扼要的介绍,里面提出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有以下四点共识:
1.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
2.新的学习依靠现有的理解
3.社会性的互动可以促进学习
4.意义学习发生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需要提供一定的支架;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能现学现用;强调互助学习;建议营造真实的复杂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的一种主要范式是抛锚式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创设情境,要提供与真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
二是抛锚:即从情境中选出与主题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这就是所谓的抛锚;
三是主动学习。学生各自独立解决问题,但教师需要提供资料作为解决问题的支架;
四是写作学习,通过先学之后的互学,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问题的解决;
五是效果评价,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同时关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思想。
基于对上述理论的学习和认识,在海岸这节课的宏观把我上,我以“一带一路”开发为宏观背景(复杂问题),以认清各类型海岸在我国海岸线上的分布为具体问题(抛锚),通过提供五个具体地点的典型海岸的资料,先预习课本,再结合资料小组协作学习,归纳出典型海岸的特点及开发方向,最后落实在我国的海岸线上。
结构定下后,下面的事情就是寻找资料了。本以为应该是一件并不是麻烦的事情,但难度却超出我的预料。比如原先我想选择盐城作为淤泥质海岸的典型地区,并且盐城的盐字,同时反映了沿岸海生产的悠久历史,但网络查询很难找到关于盐城淤泥质海滩较为详细的解释,大部分网站所呈现的,往往是历史、经济发展条件等等,对它拥有的海岸往往一带而过。在视频资源选择上,原本以为央视“沿海行”中会找到些许对海岸的形象展示,但最后下来,我只截取到了广西银滩的一段砂质海岸,大部分镜头对准的是城市、景点、经济等等,实在是可惜。
总之,在查询教学资料的过程中,或许是由于我搜索方式的不准确,资料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甚至对教学来说,资料是比较的贫乏的。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