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相互合作的教学设计
活动背景:
考虑到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有了记录的意识,但是还不是很会合作记录,于是利用《牛牛找红色》这个活动,我有意识地在记录的环节鼓励孩子们相互合作来记录。
情景描述:
在引导孩子们观察了记录表后。我请孩子们自由组合,一起去操作实验,并要求他们自己分工操作和记录。
第一组组合成功。但是他们没有分工,各人迫不及待地就拿起桌上的材料要投向盆中的水。“你们一起把东西放到水里?那怎么知道什么东西可以褪色呢?”我这一问,张弘说了:“对呀,对呀,我先放进去,拿出来后,你再放进去。你第三个放,你第四个放。”一会工夫,张弘就分好了放材料的顺序。可惜记录表还是没人去拿。“这记录表可是很重要的哦,一会你们可要靠这个记录表来向小朋友汇报的哦。”一听说这个记录表重要,张弘又分配了:“多多,你来记录吧。”多多年龄最小,听到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赶快拿起记录纸和小印章准备记录。这一组因为有了张弘的分工,孩子们一个一个有顺序地投放材料,观察有无变化后,再投放另一个材料。可惜多多看得太投入了,竟然在第二个人投放材料后忘记记录了。我用手指了指他的记录纸,他赶快问我:“没有褪色,是在这里印个章吧?”“你刚才怎么记的?”“我在这里印了一个章,对吗?”我点点头:“你记录得很清楚。”他一听又专心去记录自己的发现了。由于专心记录,又有张弘的等待,他们的记录把刚才的实验结果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第二组的孩子分好组后,那个不声响的诚诚拿起了记录纸和小印章好象要记录。而几个女孩子拿起材料谁也不肯让谁:“我先来放”“我先来放”结果你推我挤中几个人都把材料放到了盆中。看到盆中的水变了颜色。他们开心地叫起来:“褪色了,褪色了。”我问他们:“那是哪个材料褪色了?”他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了。这样自然没法记录了。“那怎么办呢?”孩子们问。我问他们:“你们想怎么办?”航航说:“那我们重新来做吧。”我给他们重新端来一盘材料,孩子们开始重新操作。可惜由于没人分工,他们还是只顾自己投放材料,而不去关注记录的诚诚是否记录好。记录只完成了两栏。
第三组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记录的孩子只完成了三次的实验结果。
思考分析:
从孩子们分组来看,他们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分成三组,每组人数相同。但是分组时基本都是按照性别来分的。因为受年龄的局限,他们现在的交往还只局限于同性朋友。分组是成功了。但是从孩子们的言行和操作结果来看,他们的合作意识还不够。比如第一组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有了一个能主动指挥孩子们分工的张弘。而多多是个喜欢问,喜欢动手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乐意服从同伴的指派。他不懂就敢问,这也是促使他们组完成合作记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第二组的几个孩子有三个各有主见的女孩子,他们谁也不肯让,结果自然无法使实验按照合作操作的程序完成。好在他们后来经过老师的帮助完成了操作,但是由于不去关注记录的孩子,也就无法完成记录。而记录的这个孩子又属于需要特别关照的,如果没人去提示他,他是无法完成记录的。这也说明记录是需要一定经验的:会做简单的符号,能仔细观察,并记住结果。第三组出现的问题和第二组一样,同样说明合作记录是需要组员间的合作和等待的。
今天的合作记录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是这也让我对孩子们的合作有了重新的认识:他们可以在老师的组织下分组,但是合作还需要分工,孩子恰恰缺乏的是分工的环节:如何分工?分好工后又如何操作?操作后如何做才能使完成操作记录?这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样也是孩子们需要提高的能力。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必须结合我们班级孩子的特点,多组织一些类似的合作分工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找到合适的解决的办法,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