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三字经

文章 2019-07-10 05:32:36 1个回答   ()人看过

导语:《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1.当一个个人的生命降临世间的时候,都是天真和纯洁的,如同上等的玉器,没有丝毫的暇疵,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接受的教育不尽相同,这造就了各自习性与脾气的差异。有些人一直善良着,有些人却变的邪恶了,就形成了“性相近,习相远”。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如此。

2.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在黑发年少之时去吃苦,磨练他的意志,以期长大后挑重担、成大器,免得到了孩子白发衰迈之时,悔之已晚。偏爱私爱不是爱孩子之道,只能给他本人乃至家族带来灾难。

3.人世间的任何事物,耐磨者就会耐用,能忍耐折磨者自会长久;人世间的任何人,能吃苦者才能成功,能忍受雕琢者方能成大器。精雕细琢能让玉器更光滑无瑕;人生的磨练也能让生命大放光彩;心灵的修炼则能使人洗净生命的铅华,达到返本归真的境界。

4.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都肯让小孩子在黑发年少之时去吃苦,磨练他的意志,以期长大后成大器、挑重担,免得到了孩子白发衰迈之时,悔之已晚。偏爱、私爱不是爱孩子之道,只能给他本人乃至家族带来灾难。

5.一个天资聪明的孩子降生到人间,幼小、纯净的生命就像一块璞玉,为人父母者要相互配合,用心雕琢,才能让孩子把天生的好品质,磨炼成佑其一生的无价之宝,同时也要懂得抑制和纠正他的不足之处,形成珍惜道义的贵重人品。

6.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能尽孝,必然不能指望他对国家尽忠。所以,“忠”、“孝”是统一的。古代又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指的是国家需要与家庭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舍小家、顾大家。但是,从根本上说,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家与国又是统一的。

7.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他能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事业吗?一个不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他拿什么来报答自己的祖国和父母呢?

8.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能兄友弟恭,长惠幼序,兄弟之间自然就会和睦友爱,父母看到必然欣慰欢喜。

9.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遇到美味可口的佳肴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路留一步,味留三分,这种先人后己的美德和精神其实是一种利世济人的行为。它不仅可以让人感到身心愉悦,还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10. 懂得孝道的人,自然会和睦亲朋、敬业乐群、自重守法、博爱大众、忠诚国家。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会呈现出一片温馨和乐的景象。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不会真诚尊敬长者,无论做什么事都难有责任心,而往往多是为名利。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