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0 05:19:16 1个回答   ()人看过

数学学习本身是一种满足人类对科学文化的需要,就象吃饭一样,当有某种欲望时,就觉得学习很有意思,对获得老师帮助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这对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也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指点、鼓励和帮助,是数学教学中的智慧之一。

在辅导课上,我一般不集体讲,而是采取个别指导,答疑解惑,给学生留出自己思考、阅读、求解的时间,然后有问题的提出来,我给予点拨性提示,帮助学生把断线的思维连接起来,形成思维回路,这样做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1.摆正了老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是引领者,学生是学习实践者,教材是知识的精华,是学习的内容。老师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然后提出问题,和老师交流,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培养了创新精神。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提出问题。所提问题是学生已经通过独立思考后提出来的,经过老师指点,就会与学生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有顿悟之感,经过学生独立解决,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养成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学生今后在大学学习和从事工作后都具有发展功能。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自习辅导上不停地讲,把所有题都讲完了,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而是消极被动接受老师传递的解题信息和技能,就会造成一种老师逼着学生,知识成为一种强加于学生头上的感觉,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欲望,虽然老师教的很辛苦,很卖力,但学生却不领情。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严令儿子到外边去挣一块钱拿回来。母亲心疼儿子,给了儿子一块钱,让他到外边转一段时间后回来。当儿子把钱交给父亲时,父亲顺手把钱扔到壁炉中烧掉了。然后严责儿子,令他第二天必须出去挣一块钱拿回来。当儿子第二天把钱拿回来后,父亲又将钱扔到壁炉中烧掉了,十分严厉的责骂儿子欺骗了自己。到了第三天,母亲对儿子说,我现在也帮不了你了,你还是出去挣一块钱拿回来吧。当儿子把钱拿回来的时候,父亲又将钱扔到壁炉中,这一次儿子不顾一切地将手伸到壁炉中把钱拿了出来。父亲满意地微笑了,知道儿子懂得了挣钱的艰难,学会了珍惜。

这个故事使我联想到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来。不少老师不辞辛苦,认真备课,查资料,费尽心机从各种不同解题思路中优选最精彩、最简单的解题思路,课堂上老师讲的津津有味,但学生却觉得很平常。老师们经常这样说,讲过的学生都不会;刚讲了的考试都错了;等等。

3.老师从学生身上发现了问题,了解了学生在当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和研究。对于学生熟悉的问题,教师就可以不讲,集中解答学生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使教学活动充满智慧与活力。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教情与学情,避免发生因面面俱到而造成大量无效劳动的现象。

4.学习是一种独立的心智活动,老师无法代替学生的学习。没有学生的积极思考,再高明的老师也不会教出好成绩。相反,优秀教师常常不是只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鼓励、指导学生树立信心,积极投入学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