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教案《电与热》教学设计

文章 2019-07-10 05:19:06 1个回答   ()人看过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电流大小以及通电时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学生是普通学生,思维反应比较慢,需要逐步引导,又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常常是“只听不动手,听了又忘记”的怪圈中重复。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焦耳定律。

【教学准备】

学生电源、导线、开关、电阻丝、烧杯、温度计、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课件(flash课件)

【板书设计】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能。

2、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热呢?

3、演示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4、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即焦耳定律。

内容: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号的意义和单位:i—电流—安(a) r—电阻—欧(ω)t—通电时间—秒(s) q—热量—焦(j)

5、电热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活动

播放关于电能应用的录像

·引入新课:

介绍生活中的电热器。

提出问题: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设疑:电炉丝通过导线连入电路里,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

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