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论文:阅读读什么

文章 2019-07-10 05:16:44 1个回答   ()人看过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窗口和支柱。阅读能力又是一种智力技能,它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所以现代文阅读测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涉及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三个不同层级的能力考核。需要强调的是:认清阅读本质,对进行阅读训练关系重大。阅读,就是利用脑中旧知,加工、理解文本新知的一种心理活动。只有在一次次阅读过程的心理体验中,阅读能力才能增长。

(一)

自然科学类文章,指的是介绍科技知识、传播科技信息文章。它不仅包括科技发明成果的介绍,而且还包括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的阐释。具体地说,它包括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地质、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解说及评论文章。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特点十分鲜明:一是它以简明、准确的行文,表达直白,语意单一,要说什么,就照直说来,没有双关,更不讲含蓄。二是文章思路大都清晰、显豁,先提出话题,然后介绍原委;高考试卷中选文一般四五个小段,多是一段一个侧重点,段意明确。

高考试卷中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目的是“理解文意,筛选信息”,意味着命题人对考生所要求的,无非就是通过可操作的言语“整合”过程,达到理解的目的;它还意味着文章内容虽然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是阅读的着眼点却不应在自然科学知识的推导。因此,考生在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过程中,无需在比较陌生的纯科技知识上煞费苦心,也无需在“鉴赏评价”等纯艺术问题上绞尽脑汁。

要提高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当然是要具备落实《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各项能力。不能只是大量做题,要从已有的感性积累中,把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明确自然科学类文章的特点、自然科学类文章考题设置的基本原则,明确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一般心理过程,用理性指导训练,并加强每次做题后的反思,不能只凭感觉,使阅读陷入盲目被动的困境。

准确精密是自然科学类文章的特点,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不能准确获取信息,在此基础上的一切工作就都失去了意义。自然科学类文章设题的立意就在于考查考生理解的准确与严密。其中“偷换概念”、“乱设因果”、“衍生他意”、“错误整合”等都是常用的设题方法。选项的设置往往是从理解、概括的角度为原文语句“换一种说法”,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仔细辨别。这一部分的4个小题,大多是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安排,先逐段突破重点、难点,最后是考查对文意整体把握。这种设题安排符合阅读实际,做题的过程正是我们深入理解文本的自然过程。把握了这些规律,解题就可以从盲目走向自觉,变被动为主动。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粗读原文,了解文本大意。其中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① 明确解说、阐释的对象,把握作者大致的见解倾向。

② 把握段落大意,并把中心词或关键句画出,或在段边写出初步的概括认识,如“功能”“作用”“意义”等,为后面寻找选项的对应区域,作好准备。

第二步,做题。这其中的步骤和要求是:

① 认真读题,看准题目要求。

② 根据题目要求找准对应区域。如果选择项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要注意将相关的对应点找全。

③ 对原文与选项相关部分仔细比较,调动常用的设题方法知识进行分析。

④ 再一次分析题干要求,确认选项正误。

对这些技能性知识,在不断实践与总结中,就能形成能力;能力的生长离不开实践,只有在一次次阅读过程的心理体验中,能力才能增长。

下面以2002年全国高考题中的自然科学类文章“沙尘暴”试题(原题略)为例,具体谈谈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规范的自然科学类文章试题。以“沙尘暴”为题,内容涉及沙尘暴的定义,沙尘暴在自然状态下为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以及它是怎样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逐渐成为灾害的,等等。在全球气候变暖、沙尘暴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些内容对于考生来说不会太陌生。文章流畅自然,语言精练,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和理论,适合考生的阅读水平。

其中第7题,答案应该是A。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本题共列出对沙尘暴的4种解释,都来自原文。B项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解释,可排除。C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因为风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只是有一部分“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形成了沙尘暴,并没有解释到沙尘暴的含义,因而也可排除。D项也是说沙尘暴的形成原因,不能算是对沙尘暴的解释,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A项说沙尘暴是“天气现象”,这种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是“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了“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这些都是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应选A。

其中第8题,答案应是B。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本题选用了文中“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一重要句子。这个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仔细阅读,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意。本题提供的4个选项,都与全球生态平衡有关,可以说都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 A项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文中的原意,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说的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因为沙尘暴并不是由沙尘逐渐积聚形成的,更没有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所以应该是错误的选项。C项除“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对原文略有改动外,其余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原文的意思。也可以排除。D项说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是对原文作了一些简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也可排除。

其中第9题,答案应是A。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的主要内容上(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及阐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本题围绕“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列出了4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文中所指哪些因素导致了沙尘暴灾害的加剧。文中多次提到“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等等。这些信息,足以提示考生:“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肯定与人有关,与人的活动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显然应该是纯自然状态下造成的内容。B项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造成生态巨变。这些变化显然是人的活动造成的,应该是原因之一。C项说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显然也与人的活动有关,可排除。D项“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也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也可排除。

这样,B、C、D三项都与人的活动有关,应该说都是正确的,都可排除。只有A项所述的只是地质史上的一种现象,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后的一种结果,因而不是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所以应选A。

其中第10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提供的4个选项都是要求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对这些推断进行判断,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答案应是C。A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但这段原文只是说“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并不能从中推断出“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这一结论。B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从这两句话也不能推断出“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的结论。D项推断的依据是歌德说的“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的结论。按照D项的说法,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显然是不正确的。C项“人的活动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是基于全文立论的,符合作者的本意,因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二)

社科文阅读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要读懂、读好社科文,务必把握其特点。凡是介绍、阐述、诠释、论证社会科学研究情况及成果的文章,都属于社科文。它包括经济、教育、历史、文化、语言、文艺、美学类文章,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理论性较强;二是内容涉及面广;三是写法灵活多样。

社科文的阅读,要掌握以下三个方面的要领:

一、 把握观点,领会主旨

社科文主要是用来论理,因此,“把握观点,领会主旨”是社科文阅读的前提。把握观点指的是在社科类文章的阅读中,了解作者的主张,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领会主旨指的是在社科文阅读中,理解作者的表达目的并将其表述出来。

社科文所具有的理论性特点是由它的思维的逻辑特征所决定的。为此,阅读时就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进行思考。所以,无论是把握观点还是概括主旨;无论是确认论题还是分析论点,都要注意阅读材料中概念的逻辑形式的阅读。倘若错误或片面地理解文章的论点,就无法把握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倘若论题不清、范围不明、分析不准,就不能从总体上认识文章所讨论问题的整体框架,也就不能完成阅读的基本任务。因此,阅读要善于从归纳例证的整理中,从演绎引证的分析中,找到论证思路的方向,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领会文章的主旨。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社科文重在说理,所以阅读理解中还必须辨明文中材料与观点的关系。文章的观点往往是有层次的,一个总论点下常常有若干个分论点支撑,或是几个不同层面的分说整合为一个辩证的总观点;而用于证明观点的材料由于所处位置或性质的不同,其具体作用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辨观点的层次;注意材料的归属与性质,从而准确把握观点,领会主旨。

二、 辨析方法、研究结构

辨析方法是指在社科文阅读中,分析和把握作者证明观点、表达思想的方式和技巧。研究结构是指在社科文的阅读中,研究文章怎样合理安排层次,组合结构。辨析方法时,要注意辨析不同的论证方法,诸如例证、引证、喻证、对比论证等。逻辑方法(诸如演绎、归纳和类比)也要有所了解。阅读时要注意这些方法运用的具体环境,以及它们对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社科文的阅读还经常遇到一些非逻辑的方法(比如一些文学手段和修辞方法),阅读要注意具体分析这些手段和方法在表达逻辑概念、证明中心思想时所起的作用,要特别注意从辩证思维的高度来体味和分析这些手段和方法。

研究结构布局,是社科文的又一阅读重点。文章的运用,即使对社科文中的文学性表述,也要力求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社科文遵循的是形式逻辑的规律,透射出辩证思维的光芒。阅读时要善于从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来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文章的主旨。特别是文章对似是而非观点的辨析文字,更是阅读的重点。

社科类文章或是正面证明观点,或是反面批驳谬论。阅读时可以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议论方式入手,可以从主张、肯定、褒扬的方向或是反对、否定、批评的方向来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从而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把握和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态度,是社科类文章组织结构的方法,是为表达中心而设计的。阅读时要领会文章是怎样有序合理地安排层次,组合结构,重点分析文章的一般性结构(诸如总分、并列、对照、层进)。至于入题、过渡、推进、呼应、收合等结构因素的分析,阅读时也要注意,要在动态分析中来把握作者的思路。分析研究社科类文章的结构布局,是把握文章观点的前提,离开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会大大影响对文章观点的准确领会。

三、 体味语言、领会语意

社科类文章是人们表达观点、宣传主张、阐明思想的信息载体。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要十分注重理解和分析概念,确认判断,弄懂推理。这类文章在范围的限制、程度的强调、数量的表述等方面,在肯定和否定语气的变化上,在事物的可能性和模糊性的表述上,都有严密而精细的语言要求。所以,阅读社科类文章要特别强调体味语言、领会语意,这方面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社科类文章“体味语言,领会语意”的含义是:阅读时要依据该类文章逻辑性强的特点来感受、理解和分析语言,也就是要侧重从语言和逻辑的关系上,来体味语言,领会语意,从而进一步把握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体味语言,领会语意,不仅要进行逻辑层面的分析和理解,还要会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尤其要注意体味和领会论证和反驳中语言的思维色彩。

社科文阅读虽有其特点,但也同其他类文章的阅读有着许多共同之处,特别是与科技说明文重在考查对原文语句的转换一样,社科文阅读中也常常将文意的理解用转换的表达方式考查理解的准确与周密。对此,应找出对应的语句,结合语境,正确的理解领会语意。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