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文章 2019-07-10 03:22:50 1个回答   ()人看过

我在学校上了一堂公开课,内容为《羚羊木雕》第一课时。课后,语文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了讨论,我也多次反思这节课。下面谈谈我感触最深的两点。

一,朗读环节的处理

在导入、字词教学后,进入了整体感知环节,在学生基本弄清了故事内容及记叙顺序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对话语段,进行揣摩朗读,步骤为:

1,四人小组讨论:各人物的语言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重音如何处理?

2,全班讨论:某个角色应该怎么读,以及这样处理的原因,并试读。

3,其余学生评价或再读。

在第二个步骤,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抓关键词语,如文章第一句“‘那只羚羊木雕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应该怎么读?

生1:语速要快一点,读出惊慌的语气。因为文中出现了“惊慌”一词。(生1试读,效果较好。)

生2:“哪儿”应该重读。因为妈妈很急切地想知道它的下落。(生2试读,效果较好)生3对前两位同学的分析及试读进行评价并再读……

朗读坏节,学生讨论得热烈,个别学生分析、试读得也较精彩,看似学生对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得较好,后经有些老师指点才发觉其实不然。课堂上,整体感知后就让学生揣摩朗读、分角色朗读,这样处理确实稍显突兀。学生虽然基本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但那毕竟只是在比较感性地“演”角色。文章是来源于生活的,我没有让学生从文中去“读出自己”、“读生活”,让学生读出与文章的共鸣之处,却让学生去“演”,确实脱离了“生活’这个基础。如果能在学生”读出自己“,并基本弄清人物性格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进而揣摩并分角色朗读,岂不是水到渠成,更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呢?

二,读写结合环节的处理

在分析人物性格后,我提了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得出答案: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学生也在我的引导下在文中找出了相应的语句。

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我仅用了3分钟的时间,便草草收兵进入另一环节。

教学要有实效,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在知识与能力上得到提升,或是在方法上得到新的领悟,或是在情感上得到熏陶。、但是,对于刚才那一环节的处理,我太过蜻蜓点水,对学生几乎没什么益处。平时我们大呼读写要结合,在这里我却将“读”、“写”分离。我们老是埋怨学生平时作文不能将人物写得生动、鲜明,其实这大都是教师引导不得法。《羚羊木雕》在人物描写方面堪称典范之作,如果在品析的基础上,再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一下笔(时间若不允许,可让学生下课去练),描写某个特定场景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那就更能体现语文的特色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temp.ykp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