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翊书知识点总结
《答李翊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书信体论说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答李翊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答李翊书》知识点总结
题解
李翊是唐贞元十八年(802)进士, 李翊是唐贞元十八年(802)进士,曾跟随韩愈学 习古文, 习古文,贞元十七年他曾写信向韩愈请教关于古文创作 的问题,本文是韩愈答复他的信。 的问题,本文是韩愈答复他的信。
韩愈的古文运动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的兴起。所谓“古文” 唐代散文最重要的现象是“古文运动”的兴起。所谓“古文” 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 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故又称 时文” 而言,指先秦两汉的不讲究骈偶的散文。 “时文”)而言,指先秦两汉的不讲究骈偶的散文。 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 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儒 学复兴运动。在这一层意义上,韩愈等人所提出的理论, 学复兴运动。在这一层意义上,韩愈等人所提出的理论,是强调文 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 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而取消文学的独立价 从而也就取消了南朝已经出现的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 值,从而也就取消了南朝已经出现的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虽然 他们的实际创作并不那么简单, 他们的实际创作并不那么简单,但这种理论却反映出文学观念的退 在另一层意义上,古文运动也是文体改革运动。 步。在另一层意义上,古文运动也是文体改革运动。骈文是一种形 式非常精致、表达很不自由、一般人难以写好的文体。 式非常精致、表达很不自由、一般人难以写好的文体。特别是到了 南北朝后期和唐代,骈文写作的讲究越来越多、束缚也越来越大, 南北朝后期和唐代,骈文写作的讲究越来越多、束缚也越来越大, 已经不适合作为普遍使用的文体。所以,以更自由灵活、 已经不适合作为普遍使用的文体。所以,以更自由灵活、能够充分 表达思想感情的散体文来取代它的主导地位,是时代的需要, 表达思想感情的散体文来取代它的主导地位,是时代的需要,也是 文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注意到古文运动的两重性, 文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注意到古文运动的两重性,而加 以区别对待。 以区别对待。
字词句理解
字词句理解(一)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陈言李生足下: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陈言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 书辞甚高 何下而恭也 其道? 生以其道? 你的来信文辞非常出色 而你提问题又是多么谦虚 非常出色, 多么谦虚而有 你的来信文辞非常出色,而你提问题又是多么谦虚而有 礼貌啊!能像这样,谁不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你呢? 礼貌啊!能像这样,谁不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你呢?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 况其外之文乎?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有日 道德(为你所)掌握日子已不远了,何况作为道德表现 道德(为你所)掌握日子已不远了 不远 的文章呢? 的文章呢?
字词句理解(二)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 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 非邪? 非邪? 不过,我是个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还没有进入他的屋 不过, 内去的人,怎么能够知道对还是错呢? 内去的人,怎么能够知道对还是错呢? 知道对还是错呢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尽管这样,也不能不对你谈谈它。 尽管这样,也不能不对你谈谈它。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立言者是也 你所说的著书立说的想法是对的,你所做的与所期待的, 你所说的著书立说的想法是对的,你所做的与所期待的, 著书立说的想法是对的 非常相似而接近了 非常相似而接近了。 接近
字词句理解(三)
抑不知生之志, 胜于人而取于人耶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 取于人 立言者耶? 立言者耶? 但不知道你的(著书立说的)志向,是希望超过别人 但不知道你的(著书立说的)志向, 希望超过别人 而被别人所取法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的著书立说者 被别人所取法呢 (的境界)呢? 的境界)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 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 (如果)希望超过别人而被别人取法,那么你本来就已 如果)希望超过别人而被别人取法,那么你本来就已 本来 超过别人而可以被别人效法了。 超过别人而可以被别人效法了。
字词句理解(四)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如果希望达到古代的著书立说者(的境界),那么就不 如果希望达到古代的著书立说者(的境界),那么就不 ), 要希望自己很快成功,不要被权势和名利所诱惑, 要希望自己很快成功,不要被权势和名利所诱惑,
养其根而俟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加其膏而希其光。 (就像栽树),培养它的根而等待结果实,(又像点灯), 就像栽树),培养它的根而等待结果实,(又像点灯), ),培养它的根而等待结果实,(又像点灯 给它添油而后希望它(发出更亮)的光。 给它添油而后希望它(发出更亮)的光。
字词句理解(五)
根之茂者其实遂 膏之沃者其光晔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根长得茂盛的,它的果实就饱满 油添得充足的, 饱满, 根长得茂盛的,它的果实就饱满,油添得充足的, 灯光就特别明亮 明亮, 灯光就特别明亮,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蔼如 具有仁义道德思想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具有仁义道德思想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 然而又有困难的地方,我所做的文章, 然而又有困难的地方,我所做的文章,自己不知道 它达到(古代著书立说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达到? 它达到(古代著书立说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达到?
字词句理解(六)
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虽然这样,( ,(我 学习写作已有二十多年了。 虽然这样,(我)学习写作已有二十多年了。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开始的时候,不是三代两汉的书不敢看, 开始的时候,不是三代两汉的书不敢看,不是圣人的 思想不愿吸收, 思想不愿吸收, 处若忘,行若遗, 处若忘,行若遗,俨(严)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 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有 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 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
字词句理解(七)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之务去 乎其难哉 当我在思考中从心里把文章的内容抓住,用手写出来时, 当我在思考中从心里把文章的内容抓住,用手写出来时, 凡是陈辞滥调都一定要去掉(力求创新), 陈辞滥调都一定要去掉 ),这真是很难 凡是陈辞滥调都一定要去掉(力求创新),这真是很难 很难的啊! 很难的啊!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 不改, 不改, 文章被别人看,不理会人们非难讥笑。像这样又坚持了 文章被别人看,不理会人们非难讥笑。 好多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 好多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
字词句理解(八)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 正伪 矣。 这以后就能够分辨古书内容的纯正与驳杂 纯正与驳杂, 这以后就能够分辨古书内容的纯正与驳杂,以及虽然纯正 然而还未达到完美境界的作品, 然而还未达到完美境界的作品,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 明了。 明了。 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而务去之, 有得也。 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 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 地有所收获。 地有所收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当我取出自己内心的思想并表达在手中的笔时,( ,(文思勃 当我取出自己内心的思想并表达在手中的笔时,(文思勃 就像流水奔泻的样子不可遏止。 发)就像流水奔泻的样子不可遏止。
字词句理解(九)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 有人之说者存也。 有人之说者存也。 自己写的文章)被别人看,有人讥笑它我就高兴, (自己写的文章)被别人看,有人讥笑它我就高兴,有 人称赞它我就忧愁, 人称赞它我就忧愁,因为它里面还有别人的思想存在 着。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沛然矣。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沛然矣。 像这样写作有好些年,这以后(我的文思) 像这样写作有好些年,这以后(我的文思)就像浩荡 汹涌的水流奔放充沛了。 汹涌的水流奔放充沛了。
字词句理解(十)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同“拒”)之,平心而察之, 平心而察之, 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我又担心文章杂而不纯,迎头抑制汹涌而来的文思, 我又担心文章杂而不纯,迎头抑制汹涌而来的文思, 平心静气地审察它,直到(文章的内容和言辞) 平心静气地审察它,直到(文章的内容和言辞)都纯 正了,这之后才挥手放笔地写下去。 正了,这之后才挥手放笔地写下去。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之乎仁义之途,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 《诗》、《书》之源 虽然达到了这种境界,还是不能不加强道德修养。 虽然达到了这种境界,还是不能不加强道德修养。使 自己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 自己漫游 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 漫游在 自己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使自己漫游在《诗》、 《书》之源头里
字词句理解(十一)
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不迷失它的道路,不断绝它的源头,坚持到生命的终结。 不迷失它的道路,不断绝它的源头,坚持到生命的终结。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水也; 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 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 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水 势大,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不论大小全都能浮起来。 势大,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不论大小全都能浮起来。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思想修养和文辞的关系仍然是如此。思想修养深, 思想修养和文辞的关系仍然是如此。思想修养深,那么 长长短短的语句与抑扬顿挫的声调都能运用自如。 长长短短的语句与抑扬顿挫的声调都能运用自如。
字词句理解(十二)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 人也奚 人也奚取焉? 虽然做到这样,怎么就敢说自己已接近成功了呢? 虽然做到这样,怎么就敢说自己已接近成功了呢? 即使算是接近成功, 即使算是接近成功,但它被当时的人使用从中又 什么可取的 可取的呢 有什么可取的呢? 虽然,待用于人者, 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 于器邪?用与舍属诸 之于) (之于)人。 虽然如此,等待被别人使用;它不也是像 虽然如此,等待被别人使用;它不也是像一件器具 用与不用它都取决于别人(的需要)。 么?用与不用它都取决于别人(的需要)。
字词句理解(十三)
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已有方, 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已有方, 有道 有方 有修养的人就不这样,他们使自己的思想修养有道德, 有修养的人就不这样,他们使自己的思想修养有道德, 自己行动有规范。 自己行动有规范。 用则施诸(之于)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 用则施诸 之于) 舍则传诸其徒, 法。 被使用,就把自己的学说传给别人,不被使用, 被使用,就把自己的学说传给别人,不被使用,就把它 传给自己的学生,并把它写成文章流传下去, 传给自己的学生,并把它写成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所 流传下去 效法。 效法。 如是者, 亦足乐乎 其无足乐也?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像这样做,这是值得高兴呢 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像这样做,这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值得高兴
字词句理解(十四)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 乐而悲之。 有志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很少了。 有志于向古人学习的人很少了。有志于向古人学习的 人,一定被今人所遗弃,我确实为他们高兴却又为他 一定被今人所遗弃, 确实为他们高兴却又为他 们觉得悲哀。 们觉得悲哀。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称其人,所以劝之 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我一再称赞这种人,是用来勉励他,并不是敢于表扬 一再称赞这种人, 用来勉励他 称赞这种人 那些应该表扬(的人),批评那些应该批评的人啊! 那些应该表扬(的人),批评那些应该批评的人啊! ),批评那些应该批评的人啊
字词句理解(十五)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愈白。 向我请教的人多啦。感念你的话,并不有志于求利, 向我请教的人多啦。感念你的话,并不有志于求利, 姑且为你说说这些看法。韩愈言。 姑且为你说说这些看法。韩愈言。
语言知识点
语言知识点(一)
一、重点掌握的词语: 重点掌握的词语: 掌握的词语 (1)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生之书辞甚高, 其问何 生之书 恭也: 辞:文采、文辞。而①:递进连词,并且。而②:并列连 文采、文辞。 递进连词,并且。 多么。 词,和。何:多么。 (2)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 至于 希望。 到达。 引出对象, 蕲:读qí,同“祈”,希望。至:到达。于:引出对象,不 , 译。 (3)抑愈所谓望孔子之墙而不入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墙而不入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连词,还是。 哪里,足以, 抑:连词,不过。 且:连词,还是。 焉:哪里,足以,能 连词,不过。 够。
语言知识点(二)
于成,其用于人也奚 (4)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 ) 几:动词,接近。奚:疑问代词,什么。焉:疑问 动词,接近。 疑问代词,什么。 语气语, 语气语,吗。 (5)生所谓立言者是也。 )生所谓立言者是 是:形容词作谓词,译为“是的。” 形容词作谓词,译为“是的。 (6)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 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7)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 ) 之乎仁义之途, 之乎《 》《书 指自己。 都是使动用法。 “之”:指自己。“行”,“游”都是使动用法。 使自己行走在仁义的大道上, 译:“使自己行走在仁义的大道上,漫游在诗书的 源头” 源头”。
语言知识点(三)
8、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无绝其源, 吾身而已矣。 指示代词,那个。 到一个终点。 无:通“母”,其:指示代词,那个。终:到一个终点。 处心有道,行已有方 9、处心有道,行已有方 有道 处心:安置自己的思想。行已:使自己采取的行动。 处心:安置自己的思想。行已:使自己采取的行动。 11、聊相为言之 11、聊相为言之 副词,姑且。相为:指对李翊。 聊:副词,姑且。相为:指对李翊。
语言知识点(四)
二、通假字 1、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 、 胜于人而取于人耶? 蕲:同“祈”,希望。) 希望。
2、迎而距之, (距同“拒”) 、迎而距 距同“
语言知识点(五)
二、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1)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状语后置句,应该是“当其于心取而于手注也” 代词, 状语后置句,应该是“当其于心取而于手注也”。其:代词, 思想。 思想。译“当思想从我内心产生并且用我手中的笔表达出来 时”。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反问句。 疑问词,哪里。足以:能够。 反问句。焉:疑问词,哪里。足以:能够。译“哪里能够知 道对还是不对呢” 道对还是不对呢”。 (3)其观于人: 其观于人: 其观于人 被动句式。 代词,代写的文章。 被动句式。其:代词,代写的文章。译“写出的文章被人观 看”。 (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水,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水,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水 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陈言之务去” 即务去陈言的倒装,戛戛乎其难: “陈言之务去”:即务去陈言的倒装,戛戛乎其难:是“其难 戛戛手”的倒装。 戛戛手”的倒装。
结构层次(一)
全文分五段: 全文分五段: 第一段:写回信的原因。称赞李翊好学有德, 第一段:写回信的原因。称赞李翊好学有德,自谦还 是不足以辨别孔子之道的是非,只能略抒所见以告。 是不足以辨别孔子之道的是非,只能略抒所见以告。 此段表明答书之旨,似是书信开头的客套, 此段表明答书之旨,似是书信开头的客套,但“从道 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已看出作者对道 德修养的重视。 德修养的重视。 第二段:论述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只有做仁义之人, 第二段:论述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只有做仁义之人, 只要“无望其速成, 才能获得立言的成就 。只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 势利” 就会能有所成就。 势利”,就会能有所成就。
层次结构(二)
第三段:总结自己做人,为学,作文的经过和经验。 第三段:总结自己做人,为学,作文的经过和经验。 第一层,观“三代两汉之书”,存“圣人之志”,不顾旁人非 第一层, 三代两汉之书” 圣人之志” 专心一意地作文章, 惟陈言之务去” 笑,专心一意地作文章,“惟陈言之务去”。 第二层,学识有所长进,能辨别“古书证伪” 第二层,学识有所长进,能辨别“古书证伪”,了解 虽正”尚未达到完美境界的著述,文思勃发,并能正确分析, “虽正”尚未达到完美境界的著述,文思勃发,并能正确分析, 对待旁人的批评。 对待旁人的批评。 第三层,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写出文章内容充实, 第三层,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写出文章内容充实, 气势雄伟,自己已能去芜存精,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 气势雄伟,自己已能去芜存精,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 第四层,再一次强调应继续自己的修养。 第四层,再一次强调应继续自己的修养。 第五层, 浮物”来比喻修养与文辞的关系, 第五层,用“水”和“浮物”来比喻修养与文辞的关系, 指出只要有了深厚的修养,就能自如地驱遣语言。 指出只要有了深厚的修养,就能自如地驱遣语言。
层次结构(三)
第四段:表明自己对“见用” 第四段:表明自己对“见用”与“不见用”的态度。 不见用”的态度。 指出用与不用“属诸人” 君子当“处心有道, 指出用与不用“属诸人”,君子当“处心有道,行 已有方” 不必汲汲求用,而应致力于“ 已有方”,不必汲汲求用,而应致力于“垂诸文而为 后世法”。此段重申了“无诱于势利”之意。 后世法” 此段重申了“无诱于势利”之意。
第五段:劝勉李生,在“有志乎古者希矣”的情况下, 第五段:劝勉李生, 有志乎古者希矣”的情况下, 鼓励他直道而行,自可有成。此段再明答书之旨, 鼓励他直道而行,自可有成。此段再明答书之旨,与 开头相呼应,仍以“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开头相呼应,仍以“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之意 收结全篇。 收结全篇。
结构层次小结
本文从为人( 仁义之人” 本文从为人(“仁义之人”)与为文的关系 为人 入手展开议论,以如何为文为论述的主要内容, 入手展开议论,以如何为文为论述的主要内容,以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为论述的中心,以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为论述的中心, “抑不知”,“抑又有难者”“虽如是”等语钩绾 抑不知” 抑又有难者”“虽如是” ”“虽如是 各段,全篇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各段,全篇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结构 十分严谨。 十分严谨。
写作特色
一、论文与论道紧密结合 论文与论道紧密结合
文章开头“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两句, 文章开头“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两句,即将 并提,强调行为本,言为表,二者不可分望。 “文”,“道”并提,强调行为本,言为表,二者不可分望。接着提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中心论点,告诉李翊, 出“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中心论点,告诉李翊,有急功近利 的思想的人,不能达到“立言”的目的,说明言与行, 的思想的人,不能达到“立言”的目的,说明言与行,文与道的密切 相关,作者又指出,有志于学文者,必须“养其根”“加其膏” ”“加其膏 相关,作者又指出,有志于学文者,必须“养其根”“加其膏”,即 加强道德和学文的修养,到了阐述自己写伤口经过时, 加强道德和学文的修养,到了阐述自己写伤口经过时,从“非三代两 汉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 汉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到“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 之源“收结,还是从学问, 〈书〉之源“收结,还是从学问,道德两方面介绍自己不断长进的情 下文针对是否用于世的总是提出”垂诸文而后世法“” “”的观点和 况,下文针对是否用于世的总是提出”垂诸文而后世法“”的观点和 处心有道,行已有方”的准则,仍将“ 并提。末了, “处心有道,行已有方”的准则,仍将“文”与“道”并提。末了, 说李翊“不志乎利” 又是从道的方面加以赞扬。 说李翊“不志乎利”,又是从道的方面加以赞扬。
二、借物比喻,以形象论理。 借物比喻,以形象论理。 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其宫者” 1)“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其宫者”,既表明自 己有志于求道,又说明求道的路还很漫长, 己有志于求道,又说明求道的路还很漫长,要继续 下去,付出谦逊的情怀。 下去,付出谦逊的情怀。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2)“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说明要想 在“立志”上有所成就,务必加强道德与学问的修 立志”上有所成就, 养。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3)“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四 个比喻, 个比喻,形容自己沉没于求学为文之中以至于忘记 一切。 一切。 水也, 浮物也, 浮物” 4)“气,水也,言,浮物也,”用“水”和“浮物” 来比喻修养与文辞的关系。 来比喻修养与文辞的关系。
本文标签:
[!--temp.yk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