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的诗句鉴赏王维

文章 2019-07-08 20:48:02 1个回答   ()人看过

《相思》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上乘佳品!下面是相思诗句鉴赏王维,欢迎参考阅读!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解】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植物,结出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3、相思:想念。

【韵译】

晶莹闪亮红豆,产于岭南;春天来,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翻译】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思念之情。

【赏析】

据《云溪友议》载:安史乱时,唐宫乐师李龟年流落江南。一次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这首诗,满座遥望玄宗所在蜀中,玄然泪下。可见此诗在唐代当时传诵情况。这首诗,一直传诵到今天。

早年读这首诗,觉得没什么难懂,也不曾细心寻味。这首诗从字面上确也看不出有什么深奥地方。现在重新来读它,忽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诗是为何事而感发呢?“君”是谁?“南国”是否即“伊人”所在之地?这一连串疑问、委实有些茫然。既然无术起千年前诗人于地下。本事也就无从知道。但这终竟是值得玩味。读诗如不去作深一层咀嚼,恐怕也就品不出什么味道。不是么?红豆自是生在南国,它在秋季开花,也是连小孩子都知道常识。用红豆表相思,在人们生活中是司空见惯,并没有什么新奇。这些意思,又何须诗人写一首诗?当然不能作这样表面理解。这诗显然有寄托。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唐诗三百首栏目。

正因为无从解诗本事,后人读诗时往往产生似懂非懂、扑朔迷离感觉。诗好处大约也就在于此。一首诗常常随着岁月流逝,供读者驰骋想象艺术空间不断嘭胀,以至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教养、经历和心理状态读者都可以从其中找到自己所需要东西;各自于理解中创造着自己艺术世界有可能和原诗有某些关联,有仅把原诗当作一点由头,有则同原诗离得很远。《相思》一诗魅力即源于此。

然而《相思》毕竟有着自己独创。

诗中有两个关键字眼,一个是“相思”,一个是“君”。这两个词外延都十分宽广。“相思”之情,人皆有之,相思对象可以是任何人.而“君”,也可以是任何“一个”。“相思”具有对象性和专一性,情有所专注,因此它表示是一种特殊深挚之情。千百年民族文化心理造成这一词语内涵凝固性。一提到“相思”,无论什么人都会即刻想到男女之爱或与这类感情相通友谊。似乎愈到后世,内涵愈向前一义凝聚。所有这些,就造成向其中填入任何具体内容前提。

这首诗表达方式是很别致。一个晴朗秋天,诗人信步走到野外.望见那一颗颗红得透亮、晶莹如珠红豆结在枝上。油然而生情思。此刻心中日夜思念人儿倏然化作眼前红豆.犹如她就立在眼前。一个“劝”字充满深情,“相思”一语加一表程度副词“最”,更是情深意长。本来是诗人怀人。诗人却遥嘱对方“采撷红豆”,不说人相思。而说“此物最相思”,无限怀念,感慨,都在这用字轻重上。“劝”,“最”一经同“君”、“相思”组合,诗人内心感情就曲折完足地表达出来。正是这一表达方式,使读者受到深深打动,由此产生联想,从而把诗境界变作读诗人主观境界。

这首诗生命力,还在于它取象。“红豆”会使人联想起一些长期流传、具有深厚民俗基础爱情故事,如相思木、相思树之类、这些,丰富诗内涵,联结着历代读者心灵。

【作者介绍】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世人称其为“诗佛”。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